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44

[ 车新华 文选 ]   

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

◇ 车新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进行阅读时,学习活动越是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张扬他们的个性,就要倡导自主学习,核心是学习的个性化。而在课堂上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一、 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就显得更重要。然而,在有的课堂中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一味地求“同”,而对存“异”的学生则千方百计地去“引导”,最终目的是高度一致。试想,如果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们都持同一看法、理解,那是多么可怕而可悲啊!长此以往,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学生哪有个性可言?只会被塑造成一个个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现在,“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已经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敢于质疑,小组合作解疑答惑,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力大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课堂上,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更精彩了。如学习小学课文《落花生》时,质疑:当今社会,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的阅读体验各不相同,有的人要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它虽然不好看,可很有用。有的学生却认为要做苹果、石榴那样“外表光鲜,又有用”的人,理由是现代社会光有用还不行,还要学会包装宣传。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 在讨论争辩中激励学生碰撞思维火花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读者生活阅历、思维、品质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是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求异思维的因素。如教学四年级古诗《江雪》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在钓鱼吗”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一石会激起千层浪的,有的学生会说:“老人在欣赏雪景。”有的会说:“老人在锻炼意志。”还有的学生会说:“老人他很孤独,每行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不就是千万孤独吗 ?”也有学生说:“这位老人很清高。”多么精彩的感受啊,它正是个性化阅读理解所迸发出来的求异的思维火花。
  三、 在心灵感悟交流中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教师就应该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对文本做出有个性的评价,鼓励其独特的感受。
  在《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书体会“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敬意的理由”,从“精瘦”“褪色的衣服”“豁达开朗”“倒抽一口气”等语言来品读老人形象,在追问和揣摩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意”逐渐明晰和丰满起来,于是一个怀有爱心、顶天立地、艰苦朴素、健康、善良、勤劳、精神矍铄、豁达乐观、默默奉献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可敬的老人形象也在眼前鲜明起来,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学生对这位老人也怀有深深的敬意了。“情动而辞发”, “意”的充盈,使心中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就必须以言的介入来实现意的完形。学生概括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随着学生言语的生成,树立了学生自己的语言与心中的“意”粘合的老人形象,因此是内在的,是刻入心灵的。于是这个老人已不仅仅是一个可敬的老人,而是化作了学生心中“不计较得失、不抱怨、脚踏实地、好好工作、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乐观一些生活会永远对你微笑”的人生信念。学生的心意因有了言语的生成,便将本课的意化作了心灵的细胞、精神的使者。
  四、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体验乐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学习的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问题设计要开放。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2. 自读反思要强化。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3. 自主实践要落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演、画、唱、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享受成功的喜悦,尽情舒展生命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共同交流,共同体验,共同分享。教师应深深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组织民主科学的教学。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学生学得很自在,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也就得以自然显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前马小学]

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