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长是朗读。朗读,是辨识文字、感知内容、体会情感、品味意境、训练语感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朗读非常重要。因为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朗读了,特别是诗歌、散文和一些文言文。讲解固然重要,但朗读更重要,知识可以讲解,而情感、哲理、蕴意等是讲不出来的,这些需要读,更需要悟。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文章增色不少,生动感人,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如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介绍了作者的身世之后,我动情地朗读完全文,发现许多学生已是泪眼婆娑。读余秋雨的《道士塔》,语音刚落就有一位男同学拍案而起,吼出一声:“那个愚蠢可恶的臭道士!”他双目圆睁,满面通红,看着学生一个个义愤填膺的样子,我顿感欣慰,他们分明已走进了作品,走进了作者的心灵,迸发出了思想的火花。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我努力表达韩愈身世苍凉之感,与亲人骤逝的无比悲痛之情,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并不枯燥,相反,蕴意无穷。教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文,因其本身就是一篇演说辞,我就激情演讲,一方面用我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深刻体悟作品内涵,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演讲的基本要求与技巧,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对朗读的兴趣。
朗读不仅能传情达意,而且能够创新境界。如:教师可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美短小散文的教学。
教授《发现》,由于它语言比较浅白,所以不需要耗用太多的分析时间。教师如果擅长朗读,那么就可以充分发挥朗读优势,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将闻一多极度的悲伤、愤怒、失望、痛苦等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在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活力中感受作者火热的爱与惨烈的痛。
例二:将“朗读”作为一种点拨手法来设计。即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精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了教师的讲析,又增加了思维训练的力度。
如《劝学》一文下面一段的朗读教学设计: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三大层次。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我读第一个层次,女同学读第二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三个层次。
我朗读了第一个层次后,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学习的方法及其作用(积累),第二个层次是写学习的态度——持之以恒,第三个层次是写学习应有的另一种态度——专心致志。
师:段中每一个层次都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的,请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正面论述与反面论述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同学们朗读全段,体会段中更为细腻的层次。
师: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请同学们试将它们朗读出来。同学们读出: 积土、积水、积善;锲而不舍;用心专一。
师:这一段文字论证的方法比较灵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思考。同学们经过朗读思考得出结论: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师:你们看,大家在朗读之中就读懂了课文,读好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回味一下,看这样的朗读过程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同学们动情地朗读)
擅长朗读,为我的语文教学增色不少,朗读让课堂充满着活力,化难为易,使教学变得轻松,既训练了思维,又熏陶了情感。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开拓出更广的教学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永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