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传统的课程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只能端坐于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储一般积累知识,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探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现代教育开创了一片天空,给时代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大部分在课堂里度过,课堂生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生命质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在这充满朝气的课改春风的沐浴下,课堂让学生拥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堂已成为学生自主遨游的领域,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开放、沟通、合作的乐园。
一、 情感的课堂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要取得成功,不仅有赖于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温暖和充满责任感的氛围。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有三种功能: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调节功能。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单纯是知识的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于永正老师一贯主张“要关爱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次,他上公开课,指名读课文时,有意叫了一位没有举手的同学。这位同学一直读到第八遍才算读完整。我们看看于老师是怎么对待这位同学的。他说:“这么长的一个句子,第一遍只掉了一个字,不容易。最好一个字也不掉,那就更完美了。别紧张,放松一下,再练练,一定能读好。”(抚摩着孩子的头)“哎呀,太可惜了,大家的手都已经举起来准备庆祝你成功了。可你就是不给我们这个机会。再练练,第四遍不行还有第五遍,第五遍不行还有第六遍嘛……”没有指责,只有激励和期待,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射入了这位学生的心灵,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自信起来,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因此,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 ,更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要打成一片,经常深入学生课外活动中,经常家访、谈心,帮助解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难,尽量缩短心理上的距离。总之,只要教师乐于并善于投入情感,把赤诚之心献给学生,就会得到学生的好感和信赖,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 开放的课堂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为了生活。”
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语文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语文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心灵上有安全感的课堂。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多么幼稚、多么奇怪、多么荒唐,也不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多么地离经叛道,教师都应理性地、心平气和地正确对待,并能视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有根据地、批判性地思考。
1. 放松学生情绪。“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陶行知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
2. 课堂自由提问。以往,课堂交流的主动权和课堂发展的主动权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那时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当教师询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时”,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没有!”问题没有了,表明知识的堆积成功了,也表明思索的脚步停滞了,思维的活力退化了、萎缩了。新课程的课堂可以自由提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由地提出来。课堂的流程不以教师的预设为主,而以学生的发现和思考、探索为主。
3. 课堂自由辩论。课堂上,思想充分地碰撞、交锋,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都允许存在,都可以设想;在自由辩论的过程中努力明辨是非、寻求真理。课堂中应经常出现油画《雅典学院》中热闹的场面。
4. 课堂自主探索。新课改下的课堂是教师鼓励学生创新、推崇学生自主探索的地方。一切直觉的判断、积极的设想与推测都受欢迎。课堂上提倡合作探究,提倡研究性学习,教师激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强调“我认为怎么样”,评价时坚持“无错”原则,允许学生“自圆其说”。对学生个体而言,每份知识与能力的积累,都是自主探索的结果,每一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都得益于自主探索。
5. 开放评价标准。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有一个认识她说:“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语文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予激励和支持。
教学评价应改变用“一个标准”的传统做法,做到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富有感染力,能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感情投入,用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众不同”“确实有头脑”“很有自己的见解”“鲁迅是大文豪,你是小文豪”“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等等,在优秀作业上画一个“大拇指”, 写上“独具匠心”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相信下一次会更好”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学生由此而情感共鸣并思想融通,从而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三、 沟通的课堂
1. 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语文课也要打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语文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美术、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有更好的认识;欣赏音乐、舞蹈可以使枯燥的字词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美术为课文插画、为诗歌配画等;语文与自然学科联系,理解各种奇异的自然现象。学科间相互渗透、转换、结合,使语文教学思想升华和深化。
2. 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如《海上日出》这篇课文,通过对日出那一瞬间绘形绘色的描述,给人以奋发向上的鲜明情感,但是由于学生对“日出”缺乏观察能力,对太阳使劲、一纵一纵、冲破、跳出海面的情形,缺乏一种蓬勃向上的美感。为了让学生对海上日出有身临其境之感,导入新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看日出,或者要求家长带孩子外出观看日出。在课堂上教师可用欢快的语调描绘日出时的情景,借助直观形式——用彩色笔在黑板上勾画出日出过程的轮廓,边画边提示学生观察、想象、体味日出的动感。学生在观察、想象中,似乎看到日出时的景象,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感,还能使教者、学者、教材三方面的情感融为一体。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四、 合作的课堂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组合。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有些课文,课前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教学《长江之歌》这课时,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把搜集到的材料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这样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这样一来,课堂的时间相对缩短,教学的质量却提高了,何乐而不为?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六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