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效的阅读对话是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以文本为依托进行的多向交流、互动的过程。它既有言语上的你问我答,更有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感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应如何对话,才使阅读教学更有效呢?下面是笔者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 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主体不断建构的过程,即只有通过主体的真实体验才能做到对知识的有效理解和运用。阅读,本质上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提高阅读文本的效果和效率。比如笔者在上《核舟记》时,先问学生:“核舟有多大呀?”学生看书后,回答道:“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接着我就请学生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模型。学生叠出了半支粉笔那么大、高还不及粉笔直径的小船。接着我又让学生在上面画5个人、8扇窗…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当然画不了。这时我又说道:“有一个人,他不仅用桃核雕刻成了这样大小的一艘船,并且还在这艘船上刻了5个人、8扇窗、一个箬篷、一支船楫、一只火炉、一只水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还刻了34个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技艺绝伦的民间艺人,欣赏他那鬼斧神工的微雕艺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一开始让学生去折去画并非真的要为难学生,只是创设一种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用笔画都难,更不用说是用刀刻了。再加上老师那一段看似繁琐实则是“如数家珍”式的导入,学生自然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技艺的精湛而折服,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融进文章的情境之中了。这样看似简单的情境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特殊的体验也使学生对文本形成了情感认同,为学生进入文本创设了条件,也一定会在课的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从而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 紧扣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文本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一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美景”提出了疑惑:“老师,济南的冬天有这么美吗?我觉得这里的景物和其它地方没什么两样啊。”老师先是一愣,而后微笑着说道:“敢于对文本进行质疑,勇气可嘉。能具体说说你为什么觉得济南的冬天不美吗?”学生回答:比如说文中写的“阳光朗照下的山”就不怎么美丽,“小山整个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只不过是描写济南的山的形状罢了,谈不上“特别美丽”。
这位学生话音刚落,旁边有些学生竟也露出赞同之色,看来这并不是一家之言,于是我就及时地设置了“济南的冬天究竟美不美”这样的话题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道:“我觉得城外远山也说不上美丽,不就是‘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吗,这样的景色也没什么特殊的啊。”……
听完学生的发言,我才意识到,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和作者的生活背景相去甚远,如果我们只从语言角度、欣赏画面的角度一厢情愿地跟学生强调“济南的冬天”之美,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去体会老舍先生写作此文的特殊经历、特殊心情的话,学生是难以对“济南的冬天之美”产生共鸣的。于是我再次提醒学生去注意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回到祖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课堂中老师还提示学生: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寒冷而又多风的北平,又刚从多雾阴郁的伦敦回国,内心正沉浸在归国喜悦中的人,对“第二故乡山东”自然充满了特殊的喜爱之情,而其他在济南住惯的人,或者像我们这样从未去过济南的人,未必能和老舍一样去真正品味到这份独特的美丽,但在老舍心中,“济南的冬天”确实是美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和学生利用课堂上的质疑,不仅理解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能更深入地理解老舍写作此文时特别的心情与感受。并且通过对话,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真实情感融为了一体,学生的情感被引向更高的层次。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对文本生成了新的认识,这样的对话过程是真实而有效的。
三、 巧挖情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本是有情物”,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深入地钻研文本受到情感熏陶后,常常会沉浸在文本之中,被作品中的景色所吸引,被作品中的人物所感动,仿佛自己就在那美景中,这时他已和作品产生了共鸣。教师要抓住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置问题,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更高潮,从而开掘对话的深度。比如教学《枣核》一文,学生粗粗阅读本文,很容易产生“读懂了”的想法,可是,要真正和文章的感情产生共鸣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投入,体会海外游子深沉的爱国之情,就成为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精心设置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1. 在写友人索枣核、获枣核之后,文章为什么宕开一笔去写“踏访花园”?2. 故乡花木众多,友人为何偏偏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上垂柳睡莲堆叠北海?这些景物都足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又为何还要念念不忘枣核呢?3. 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没有提及枣核,究竟有何用意,是画蛇添足吗?教学进行到此,学生已经为美籍华人那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所感动,我又追问学生: 到底这枣核和杨柳、睡莲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化的主题显现出来:杨柳、睡莲、“北海”都是来自异国他乡的,仅仅是带有家乡味而已。只有枣核是来自故国家园,是“原装正宗”的,而且是带有生命力的种子,只有它才足以寄托思乡之情!枣核是一段民族的根,是一个故国家园的象征!所以,什么都有了,唯一缺少的就是枣核啊!文章最深层的东西被挖掘出来了。至此,学生沉浸到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中。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在学生“动情处”组织学生开展对话,就一定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而且这样的对话也一定是真实而有效的。
四、 善捕难点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帮助提炼生活经验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阅读对话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课本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拓宽对话的宽度。 比如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为了突破“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一难点,老师先通过“初读、再读、自主质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在“拓展延伸”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地排放污气污水……最终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进行交流。接着,又布置这样一个课后作业:“今年苏州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了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作为小主人,我们中学生也要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为家乡献计献策,课后请大家参与论坛发言,把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和设想发布到‘苏州环保网论坛’。”
在以上案例中,仅凭文本提供的信息是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这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对话由课本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引向幽深的精神领域。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创设情境”、“紧扣疑问”、“巧挖情点”、“善捕难点”上下功夫,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呵护学生的灵性个性悟性,那么,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必将成为思想碰撞和精神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课堂必定会乐趣无穷、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梅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