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集体都可以找到这样一类学生: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从不表现自己,显得十分普通。不了解他们的人觉得他们冷漠,问起来,甚至有的同班同学竟不认识,他们就像活在班集体中的“隐士”。
这样的学生不容易让任课老师记住名字,班主任也往往会忽略他们。几年的班主任当下来,笔者在面对“沉默的人”方面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第一, 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并积极对待
这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其实是不容易做到的。班主任容易留意到性格开朗,善于展现自己的同学的长处和优势,在活动中的表现又证明他们是有能力、值得信赖的。这样一来,下一次搞活动时,自然就又会交给他们去完成。但不善表达自己的同学并不是没有能力,老师要善于去发现他们的能力并努力创造机会让其展示。
我以前有一个学生,成绩不好,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在班级中的地位就是属于“有当无”的,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了他的“不为人知”的才华。一次排考场,由于我事先的疏忽,忘了让宣传委员留下来在黑板上写一句励志或警示的话,而这时班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我看到了正在教室后面磨磨蹭蹭收拾书包,没有按要求快快回家复习的他,便试探性地问了一句:“你能不能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句励志的话,随便什么都行。”他有点犹豫,我又赶紧加了一句:“拜托了,学校马上要来检查,我手头还有事。”他答应了。过了二十分钟我去看,他人已经走了,但黑板上的字十分工整漂亮(他的字本来就写得不错),让我惊喜的是居然还有小小的插图!考完试有学生问是谁画的插图,好漂亮。我说出名字后大家都很惊讶,纷纷回头去看他,他有点害羞,脸红了,但看得出很开心。从此他有事可干了,每次考前的黑板都交给他,宣传委员也会在出黑板报时找他帮帮忙。渐渐地,他像变了一个人,自信多了,活泼一些了,成绩也有所提升。
这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尽量做到。
第二, 要尊重他们的个性
一个班五十几个学生,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一些学生性格活泼外向,善于展现自己,善于与人交际,自然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就走得近些;那些“沉默”的学生,开会和活动时,总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就走得远些。
我也曾经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并不好。班级举行联欢会的时候,主持人事先得到我的授意,主动积极地邀请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参与活动,但不理想。大多数受邀者不愿上台参与,主持人越热情地邀请,他们越拘谨,就是不愿上台,场面十分难堪,节目也进行不下去了。事后同学跟我抱怨,说他们又不愿意玩,干嘛硬要拉着他们,弄得大家都不开心。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确做得有点“过”了,有点强迫的意味了。老师应该做的是充分地关注,积极主动地接近,但并不是干预和强迫。应该允许各种性格的存在,为什么打着靠拢集体的旗号硬要逼迫一个同学改变他的性格呢?他们在集体获得荣誉时也是开心的,在集体受到谴责时也是难过的,只不过表现得很淡,或者表现的方式不同,为什么要求大家对集体的感受非要一样不可呢?他们也在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只不过方式选择了“默默地”。作为班主任,要承认他们的性格,尊重他们的性格。
我的老师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上星星,其亮度并不是以我们的感觉为标准,有的星离我们很近,所以显得大而亮;那些隐约可见的星,也许比大的星星更亮,只是离我们远一些罢了。”是的,他们都在一个集体中,他们存在着。有的近些,有的远些,仅此而已!
第三,要真诚、真实
“欲为其师,先为其友”。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真诚的关心和真实的交流。你是否有诚意,学生是能看出来的。不敷衍,不说假话,不故意说一些顺着他的话,最大程度地表现出自己的真诚,是和学生交流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未必大大咧咧,但心里很有数的孩子。真诚,只要用心付出,不难做到。难就难在下面要说到的一点——持久。
第四,不要偷懒,要持之以恒
我犯过不止一次这样的错误——“虎头蛇尾”。我曾经和一位家长探讨,为什么她的儿子开学时还挺积极,后来就变得悄无声息了呢?家长说的话让我一惊,继而后悔不已。开学时排座位,我偶然注意到个头不高的他被安排在了最后一排,就征求了其他同学的意见把他调到了相对靠前的位置。他很感动,特地向我道谢,我也就顺势和他谈了谈理想、现状什么的。家长说儿子回家非常高兴,就这一件事说了好几天。因为在初中不受重视,这么一来,对新班级的印象一下子变得很好,也斗志昂扬地要大干一场。但后来,时间一长,再也没有得到我后续的关注,孩子的热情慢慢也就冷下来,又变得和初中一样不声不响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