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赵建秀,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学校办公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2年来,我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子,积极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紧密结合,努力使我的教学具有学以致用的实效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2004年我被东海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获县小学阅读教学赛课活动一等奖;2006年被东海县教育局评为“教育学会优秀会员”,获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竞赛一等奖,被东海县教育局授予“师德高尚好教师”称号;2007年被连云港市教育局授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在读写大赛活动中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评为连云港市“333工程”骨干教师。我多次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科学技术厅评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
一、 潜移默化
我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初中的数学、物理、化学都教过,邻居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一些难题都会向他请教。他们很羡慕我有一位做教师的父亲。记得有一次,一位上初三的大姐姐(那时我上小学)在她父亲的陪同下到我们家问关于数学方面的题目。当时,我也在旁边。父亲耐心地给这位姐姐讲解,难题解决了,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的父亲连声说谢谢,还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孩子,你多好,有一位做教师的爸爸!难怪你学习成绩那么好!”听了这话,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初中三年级时,我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临近毕业,爸爸说女孩子当个教师挺好的。受爸爸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于1985年9月,带着对教师职业的美好憧憬,迈进了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的大门。从此,与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了情缘。
二、 摔打滚爬
1988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在连云港市东海县横沟中心小学任教。我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热爱,对天真活泼的孩子充满着关爱,我每天的工作都充实而快乐。一天,县教研室的张洪生主任(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来我校,校长让我上课。由于当时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对教材的理解比较肤浅,也缺乏上课经验,还有一些紧张,结果那节课上得非常糟糕。当时,张洪生主任笑着摇摇头,委婉地说:“年轻人,一节课没上好没关系,以后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当晚,我蒙头大哭了一场,痛苦地反思着这节课失败的原因。是啊,摔倒了没关系,鼓起勇气,爬起来,继续努力。这以后,上班时间,我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经常听同科教师的课;放学后,其他教师回家了,此刻是我静下心来研读教材、编写教案的时间。两年下来,我所带的班级在小学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90年,我从横沟中心小学调回老家石榴小学。一次,乡里选拔教师到县里参加赛课活动。在第一轮初选时,我入围了。第二轮是借班上课,工作两年多来第一次借班上课,紧张、对学生不了解,导致了又一次失败。在哪儿跌倒了就在哪儿爬起来。公开课的不成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于是,我开始订阅教学刊物,每期都仔仔细细地阅读,把与自己教学紧密联系的内容圈画或者摘抄下来,把刊物上相应的优秀教学案例借用试上。由于我及时了解教育新信息并在实践中摸索前进,1992年7月,所带的毕业班成绩在全乡名列前茅。
1992年,我调入岗埠中心小学。一调到这儿就得到领导的重用,担任三年级语文老师、班主任还兼语文教研组长。正是教研组长这个芝麻官给我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我经常在校内执教公开课,认真钻研教材、努力上好每节课、虚心听取同行的意见,打磨自己,快速成长。一次,县里组织每个乡镇的语文教研组长到于永正老师的老家徐州去,进行了为期5天的参观学习、观摩、研讨。上班四年多来,第一次有幸和名师零距离接触,聆听名师教诲,走进名师课堂。晚上回到住处,张洪生主任对当天的讲座、公开课进行了透彻全面的点评。那一夜,我失眠了。我躺在床上,脑海里呈现的是于永正老师执教时的一幕幕。那一刻,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想:以后也要做一名像于永正那样的老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这一想法时时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正是因为这一信念,我在工作中收获了许多:1994年被评为东海县“语文先进教研组长”,1995年被东海县教育局评为“优秀女教育工作者”,1998年被县教育工会评为“文明教职工”,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各种教师基本功竞赛和赛课活动,多次获“优秀教师”称号,多篇论文分别获省、市、县奖,其中《范读在教学中作用的调查报告》《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课堂与语文学科纽带的使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论文分别在《教学艺术研究》《科学教育》《新语文学习》上发表,参与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小学生读写同步训练手册》教辅用书的编写。
三、 充电提高
从事教学后,我才明白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立足好“三尺讲台”,就必须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勤于反思。平时,教学刊物成了我的好朋友,通过和它们交谈,我知道了课改的新思想、新途径,我了解了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指导课外阅读的不同方法,并努力在课堂有效性上有所突破。我经常用刊物上的名师教案指导我的教学。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和学生共同“唱好”每节课的40分钟,课后必须要好好练习教学基本功。
工作之余,我积极提高自己的学历。从1994年到1998年,我利用四年时间自学了江苏教育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这个专科学历对于我来说是那么来之不易,为此我付出了相当的艰辛。1995年9月,我们的小家庭增添了2位新成员(龙凤胎),给家庭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使我每天都累得疲惫不堪。每天夜里还得起来给孩子喂两次奶,这样我一天睡眠时间平均不到5小时。尽管这样,我还是挤时间,坚持自学。记得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还是有的。”寒暑假,别人休息,我学习;上班时间,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余下时间埋头看书。2000年至2005年,我又用了5年时间,自学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段。夜晚,当别人进入梦乡时,我总是伴着一盏台灯,铺开一本书,让思想之舟在书里遨游。每当自学考试成绩公布,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品尝着付出后的收获带来的喜悦,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2006年4月我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江、浙、沪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2006年12月参加了在盐城举行的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2007年参加了连云港市教科所举办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研讨会”,2008年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届教学大赛活动,2009年参加了在连云港举行的第十一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名师的课堂让我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专家讲座让我清楚了课改的目的、方向、措施,教学沙龙解决了我教学中的疑惑,我反复观看省“优质资源”光盘,汲取他们的教学之长来充实自己的课堂……
教学之余,我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和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获益匪浅,自己的知识在不断丰富,科研能力在不断提高。2008年12月我所参与的市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和感悟的案例研究》已经结题。目前,我自己独立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我一直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土地上努力着、耕耘着、准备着。2009年,我获得了连云港市“333工程”骨干教师称号。我一定好好珍惜机遇,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路上走好,做一位对事业和对学生充满爱、像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