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49

[ 越红东 文选 ]   

谈语文审美教学的渗透性

◇ 越红东

  渗透的第一层含义应为“寓寄说”,寓义理于辞章中,寄情感于陶冶中,融美德、智育、个性于听说读写之中。渗透的又一层含义是“潜移默化”,是一个时间转移和空间转换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迁移方式。它有以下三个侧面组成,第一是量的超越,时空的积累,从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第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不是靠理论的灌输,而是靠情感的激励,形象与心灵达到默契(客体与主体的统一),感性与理念实现吻合(材料与观点统一),无需过多的言语,无需过多的说教,必然产生明显的心灵振荡效应;第三,从大处(德育智育,审美个性)着眼,从细处(听说读写,怡情悦性)入手。审美化教学追求这种艺术的“渗透”,从而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
  一、 文以载道,美德渗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是道德的力量”。①赫尔巴特也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②
  审美教育是美感教育,它有助于个性的伦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美感作为一种自由的感受,它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人们恰恰在这种自由境界中才能实现道德的自由,美德的升华,审美本体境界储备了能跨越生机利害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这就称作“以美储善” 。③
  我们说思想家的伟大在于思想的深邃和崇高,与其说是以作品凝炼沉雄的文笔打动人,博大悠远的意境感染人,不如说是以深邃的思想启迪人,崇高的人格震撼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以道为本,文道统一。
  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一直是语文教学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而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在明道贯道、美化心灵、塑造美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审美化的教学内容都具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内在联系,通过美的艺术熏陶,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就会向往美善,而蔑视丑恶。这种高尚的审美情感已含有道德的评价和道德的情感,正如鲁迅所说:“美术(美的艺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为治。” ④美的艺术能使人性情深邃,喜好崇高,并与道德相辅相成。在这一过程中,教材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并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理性的高度,而道德情感的形成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以渗透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
  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有利于进行德育渗透的学科,这首先是语文教学中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德育材料,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充满感性美的文学作品,他们或者以动人的事件感染人,或者以典型的形象感染人,或者以优美的情境打动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向来重视文学作品的陶冶教化作用,就是因为文学作品以形象的方式,从情感入手,渗透感染,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以情育德,情感渗透避免了空论“道德”,硬性输入,实现真正的审美的艺术化的“文以载道”。《背影》教学中,教者着力点染作者的自咎自责、动情落泪,以及父子之间的相爱相怜,中华传统的“孝悌”美德汩汩无声地渗透于同样具有父子之情的学生。另一类是理性的材料,有的是从哲学的高度,来进行辩证的阐述;有的从政治角度,展现现代人的政治思维;有的从自然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推理归纳。这些理性的材料虽然不像感性材料那样生动感人,但是它充满了理性之光,智慧之美。面对科学的理性追求,从某种意义说,正是一种“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人类精神活动,本身就包含有升华人生的巨大审美力量,以美显理、辨析渗透。“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由“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训,一直到如今的农本思想;由《治平篇》的一笔清代人口账,到今天控制人口的国策,教学中渗透了辨析精神,使学生明白了古今理性的同忧同患,智慧的承传贯通。以上可知,情感渗透和辨析渗透是语文审美化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两条重要途径。
  德育旨在提高道德性,但很容易流于硬性灌输;审美教育旨在增强情感体验,但有时容易华而不实;二者之间应相互渗透,水乳交融,“文道统一”而相得益彰。
  二、 观照主体,个性渗透
  审美教学中需要规律与共性,需要集体的共同活动,但是,审美化教学更应有自由天空,无拘无束,更应有个性创造和个性伸展的广阔空间。美好的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美好人格的体现,同时,高雅的审美情趣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培养了人的崇高情操。《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教者由学生个性出发,不断启发、渗透、传情、感染,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审美本身有多么丰富,人的个性色彩也就应该有多么丰富。
  个性化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塑造、培养过程,经过长期、反复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个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就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变成了个体的审美需要、审美习惯、审美倾向;一旦定型化,便会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当审美主体不满足于现实中的审美而萌发新的美好追求时,就会形成更高的个性审美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施教者选择运用审美媒介作为审美经验材料,把审美主体纳入个性的审美媒介的影响范围和轨道,这对于个性审美意识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
  个体审美意识可分为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审美趣味是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或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成对客体的判断取舍,显示出偏于价值取向的意识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与审美观相比更具个性化、感性化、主观化的特征。个体的审美趣味是在个性气质、性格、人生观和社会审美风尚、审美理想的双重影响、制约下形成的。这两方面的影响、制约,又是在个人众多的审美经验过程中实现的。因此,个性审美趣味的健康发展必须以具体而丰富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日积月累为基础,个性审美的教育培养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渗透过程。
  语文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促进个性化审美意识的形成,而且不断推动个性化审美意识向高层次的健康发展。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不仅包含审美感受力、鉴赏力,还包括这种能力所达到的高低、深浅、丰富的程度。而且如果这种能力只在低水平、浅层次上徘徊,那么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就难以进入他的审美视野。感受愈具有丰富的个性,审美理解和审美鉴赏亦愈具有个性的丰富。最后,审美的创造性应更是繁花似锦且充满个性的魅力,因此,个性化的审美是贯穿在感知、理解、鉴赏和创造的整个过程中,它不仅仅是由浅入深的质的升华,而且是愈开愈盛的量的增加;而无论审美个性是质的升华还是量的增加,都是一种“润物无声”式的表层感知到内在意蕴的渗透,而使个性化审美主体达到“花重锦城”个性自由的美好状态。
  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内涵都是极其丰富的,优秀的艺术典型总是真实而复杂的,这些极其丰富、真实复杂的艺术典型,像春风化雨一样给审美主体的个性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审美化教学所追求的观照主体、渗透个性的审美追求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满个性、充满自我的“哈姆雷特”。个性化的审美渗透使人的眼睛和耳朵不仅看到和听到一个真实的物质的自然,而且从自然中看到听到某种主体精神的意义。“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沙沙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的音调。”⑤
  [参考文献]
  ① 《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359页。
  ② 《外国教育史简明教程》,新时代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68页。
  ③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59页。
  ④ 《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73—274页。
  ⑤ 《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172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大附中]

谈语文审美教学的渗透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