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735

[ 韩延明 文选 ]   

怎样让文章“亮”起来

◇ 韩延明

  好商品离不开包装,要让高考作文“亮”起来,也需要一番精心打造。一位高考阅卷老师说得好:你的文章里要有光辉,没有“太阳”也要有“月亮”,没有“月亮”也要有“星星”,没有“星星”也要有“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你的作文就与高分无缘了。有了亮点,才能让阅卷老师心明眼亮,“一见钟情”,何愁不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呢?
  怎样才能让你的文章光芒四射、熠熠生辉呢?文章的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选材新颖别致,具有较强时代气息,做到不踏禁区,不钻盲区,不挤闹区,不恋老区。
  不踏禁区是指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催人奋进,给人启迪,反之就是禁区。概括地讲,非特殊需要,文章不能涉及国家秘密,不能有意渲染暴力、欺诈等细节。具体来讲,一忌豪放慷慨的口号。这类文章给人的感觉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如一位考生写道:“中国正面临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双重威胁,但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有大海般的胸怀,一定能闯过难关,正如李白在《将进酒》里所写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二忌消极颓废的牢骚。这样的文章只看到甚至放大社会的阴暗面,没有看到社会的主流是光明的,“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作文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显得消沉、颓废。如一位考生这样写道:“人生路上处处充满荆棘坎坷,时时面临自私的灵魂,卑鄙的小人,他们用见不得人的勾当,达到自己的目的……”三忌平庸乏味的故事。有的同学不善用身边的素材来写作,反而受一些流行作家的影响,在高考作文中抒写那些缠绵朦胧的爱情故事,但又没有能力写好,就只好照猫画虎地编造平庸的故事。2004年一道“心灵的抉择”的作文题,就有难以计数的考生同时“捡到了钱包”,还,还是不还?于是大家都在进行“心灵的抉择”,这样的故事能让人信服吗?四忌凄惨悲苦的身世。如此行文,其初衷可能是想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让老师在判分时手下留情,殊不知适得其反。每年高考作文总会有大量考生写父母“离婚”,自己受虐待抑或因此辍学……以苍白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悲惨世界”,甚至不惜以“牺牲”父母的代价来生编硬造,这样的做法是极其荒唐的。考生应谨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换不来高分的。五忌信马由缰的思维。有些考生欠缺基本的逻辑知识和思辨能力,往往是语言不连贯,话题前后不一致。在这类作文里考生总想包罗万象,神思千里,却不知下笔千言,上天入地,让读者如坠云里雾里。如一位考生的作文既写了环保问题,又写了社会治安,既写了经济发展,又写了祖国统一,最后的结束语是:“不注意环保的民族是没有将来的”“陈水扁你下台吧”。如此作文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六忌过分热门的话题。考生当然需要关注热门话题,但应该想到的是你关注了,别人也在关注,作文时就会“撞车”,写出的作文也就“英雄所见略同”了。如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你写、我写、大家写,人云亦云当然毫无新意可言,阅卷老师读之如嚼蜡,作文又怎会获高分呢?七忌没完没了的抱怨。有些考生无“怨”不成书:受委屈抱怨,被误解抱怨,挨批评抱怨;别人不理解抱怨,不理解别人抱怨;抱怨家庭,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学习,甚至抱怨高考。矫情的抱怨只会叫阅卷老师生厌。
  不钻盲区。盲区即无法确认或理解的客观事实,指那些明显脱离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群体、习俗、风土人情有较大差异的材料。意思很简单,即不写不熟悉的内容,不轻易使用不熟练的文体。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而那些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应敬而远之。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写的事情意义“深刻”,人物形象“高大”,就闭门造车或凭空编造,结果让读者一眼看穿瑕疵。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无病呻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作文中力争做到不观察不作文,不体会不作文,不思考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
  不挤闹区。闹区即选用人们熟知、使用频率较高的材料。如在以“杂”为话题的作文中,有考生写到把各种酒搀在一起,叫作鸡尾酒,体现了美国的一种民族精神。刚开始看到这个材料,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当阅卷中第10次、20次、N次出现这个材料的时候,阅卷者的兴奋程度呈递减状态,直到最后厌烦,想得高分,恐怕就很难了。请看2009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踮起脚尖》的片段: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一些“踮起脚尖”的镜头:有人为了“生命不息”,醉生梦死“受贿不止”,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有人为了不负“良辰美景”,整天沉溺于灯红酒绿里,把生命浪费在无聊与消遣之中;有人为了长生不老,竟然吃起了“人肉宴”,喝起了“婴儿汤”,利令智昏、丧尽天良……这样的“踮起脚尖”,令人愤懑莫名!
  这篇作文,立足于现实取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历数生活中的种种丑闻,痛快犀利,可谓材料鲜活的典范。
  不恋老区。即不用人们所熟知的、过时的、用滥了的材料,如爱迪生、雷锋、张海迪的故事等。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较强的美文佳作。文章要做到新颖时尚,就要着眼当代热点,着眼当代新风,着眼当代改革,着眼当代科技,着眼当代名人,着眼当代理念。不要一写“爱心”,就是给“希望工程”捐款;一写家乡的变化,就是盖了平房盖楼房,买了彩电买摩托;一写母爱,就是织毛衣,送雨伞;一写老师,就是补课解难题;一写做好事,就是捡钱包……
  2. 题目亮丽新颖
   人常说,题好一半文。看书看皮,看文看题。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有了好题目,整篇文章就灵动起来。如以“诚信”为话题,有的考生题目是《明明白白我的心》《一句话,一辈子》,这两个题目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歌词。这颗“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恪守诚信的心,绝不撒谎,绝不欺诈;这里的“一句话,一辈子”,突出了朋友间的诚信,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意。高考作文拟题方法多种多样:①巧用修辞,增添文采,如《榜上无名 脚下有路》《“假治”怎能“治假”?》;②巧妙引用,韵味无穷,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出真知)《道是无情却有情》(真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惜时);③大胆嫁接,趣味横生,如《对公款吃喝亮“黄牌”》(借用体育术语)《构筑心灵的“马其诺防线”》(借用军事术语,写清正廉洁);④反向立意,推陈出新,如《敢到“班门”弄“大斧”》(敢于表现)《老虎屁股也敢摸》(勇于制暴)《天高鸟不飞》(环境污染);⑤借用等式,新颖独特,如《5+2=0》(五天学校教育与两天社会影响相抵消)《逆境+勤奋=成功》;⑥正反并用,强烈对比,如《吝啬鬼“慷慨解囊”》《铁公鸡拔毛记》等等。
  3. 中心深刻隽永
  要使文章中心深刻,常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把话题放到个人、集体、民族、人类及古今中外的多层次中去思考;二是要透过现象由表及里挖掘本源,作深层次剖析;三是运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问题,面对话题要由此及彼地联系,由因及果地推断,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由个别到一般地思考,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话题本身。从这些方面深度思考,你就会有东西可写,也会思考得更深入。
  4. 观点要明确
  特别是议论文,要做到“街头观点,缠绵论题”,即观点旗帜鲜明,论证中时刻扣住观点,使文章迸发出强烈的视觉撞击力,使作文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阅卷老师的眼前;不要太委婉、含蓄,“犹抱琵琶半遮面”。形象地讲,应该多用喝一口就浑身发热的北京二锅头,少用细品慢尝的江南名茶碧螺春,因为阅卷老师难以字斟句酌,挖掘意蕴。
  5. 恰当引用名言警句和修辞格
  名言警句的效果好比“映日荷花别样红”,往往达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强烈艺术效果。它不但使文章富有文采,更增添了容量,以一当十,力挡千军。而恰当使用修辞格,则好比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悦耳、悦目、悦心,能够充分激活读者的神经,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6. 主体部分的论述尽量体现层次感
  文章要有厚度、深度、力度、知名度,就必须全方位、多侧面地展开,充分体现层次感,给人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觉感受,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平面叙述。如话题作文“清流与活源”,要阐释二者的关系并不难,即要想有清流,就必须有活源,有了活源,才会有清流。倘若仅仅如此,文章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层次感。如果独辟蹊径作进一步的引申就增添了亮点:有了活源就一定有清流吗?请看:黄河上游河水清澈见底,到了中游却泥沙俱下。看来想有清流,仅有活源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环境。由此想到现实生活中,有的单位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得上级的政策得不到很好地落实,从而得出“想有清流,除了有活源之外,还必须有良好的环境”的结论。如此深入地思考,对现象鞭辟入里地分析,就一定会深入骨髓,有见地,这是人云亦云的考生绝对做不到的。
  7. 立意求新求异
  立意高远自不必说,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增添文章的亮点,力求新颖别致,出奇制胜。如论述“团结”这一话题,不要仅仅停留在诸如“团结就是力量”的层面之上,要独辟蹊径,另寻他途。譬如:团结未必就是好事,因为一团和气,就可能你好我好大家好,有问题互相掖着,有纰漏互相瞒着,长此以往,怎能洞察全局,正确决策?再如以“流行”为话题,可以这样构思:流行的不一定就好,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
  总而言之,作文有妙法,“亮”点不可少。有了亮点就有了光明;有了亮点,就有了成功的希望;有了亮点,展现在你面前的一定是个醉人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