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59

  

课堂提问的技巧

◇ 朱 宏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仅课堂提问就有很深的学问,由于没有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要领,导致很多误区出现。比如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于简单或过于杂乱,没有思考价值等,这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还让学生在一个个问号面前疲于奔命。还有的提问大而不当,空泛,难度大,也有的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状态、时机尚未成熟之时,就匆忙提出比较深奥的问题,令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此适时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就成了课堂的迫切需要。
  一、 要准确把握问题的度
  课堂所提问题应建立在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基础上,应与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相吻合,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如在教《老王》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又有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让学生通过这一问题揣摩文章语言,进一步品味人物形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所提问题应该语言简明,指向明确,让学生一听就知道从何角度去思考,不能大而空。教师更不能絮絮叨叨,含混不清,让学生不知所云。如在教学《陈涉世家》时,通过翻译了解内容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随着起义的一步步展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学生就有意识地将事件与人物联系起来思考并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教材单元的高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节课、整篇课文的角度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系统化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简单介绍作者后,教者先让学生浏览课文,说说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提出重点研读的问题:“结合题记,从以上内容中,你可以看出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学生纷纷到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并列举。接着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作者用文字记下的整个参观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让你对法西斯的残暴、日本右翼分子的嘴脸有更深入的认识?”最后多媒体展示一组法西斯残杀无辜平民的图片,学生看后都觉得令人发指,个个义愤填膺。教者顺势布置当堂练笔:“根据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及你对法西斯的了解,写一篇短文,驳斥文中那个日本人的谬论。”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落实到位了。
  二、 要及时有效引导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笔者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曾有学生这样认识秦王的形象:“面对唐雎以‘士之怒’的回击,秦王马上改变了策略,显得他很随机应变,很善于化解矛盾。”很明显,这位学生对秦王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本质缺乏认识,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当即予以否认,会使学生以后不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所以笔者先不指出他的错误,在其他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之后再予以纠错,明确了这正是秦王色厉内荏的表现,这样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秦王的形象。
  可见课堂上适时适度的提问与引导,能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
  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证明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一位教师在教《中国石拱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仔细阅读了课文,作者写赵州桥用了这样一些字眼:‘横跨在洨河上’、‘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非常雄伟’。就书上的插图来看,赵州桥只不过跟普通的桥差不多,作者却说它‘雄伟’,你们认为准确吗?”有学生说不准确,太夸张了。有学生说看一个建筑物是否雄伟,不只是停留在体积的大小上,还要看它的气魄和声势。并以天安门为例说明‘雄伟’一词的准确性,后一答案博得了一片掌声。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为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了知识准备,体现出学生原有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基础。
  四、 要有利于思维拓展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讲到“广告”这一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 现在广告千千万万,你觉得广告有什么样的自身特点?(2) 举一则你认为最精彩的广告,并说说理由。这两个主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可让学生“说三道四”,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不同的感悟,从而归纳出广告的特点,加深了对广告的整体理解。
  好的问题设计应讲究“布白”,追求实效。“布白”,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展开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因此,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石湫中学]

课堂提问的技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