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翻译题也占到10分之多。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呢?
一、 督促学生做好课内实词虚词和重要文言现象的积累工作
应该说,很多翻译题中考查的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都是教材上曾经出现过的。只有牢牢地掌握了课内文言词汇和现象,才能有效地迁移运用。那么如何抓好课内文言词汇和现象的积累呢?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习惯于逐字逐句翻译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果是听得昏昏欲睡,所获甚少。而据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采用讲授这种教学方式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5%。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文言文教学的新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能力。纵观教材上的文言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组织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只作点拨解疑,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己积累知识。
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某些现象作归纳整理,把学生的自学引向一定的深度。归纳词语要教学生学会选择。文言文中的那些意义变化大、用法复杂的常用词语和考纲规定重点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应作为归纳的重点。归纳时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先前学过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和完善,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另外,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和古为两个单音词今为一个双音节的词都要求学生分门别类积累。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五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各种词类活用(意动、使动、为动、因动、形容词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识记一些固定短语(如……何、所以、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
二、 帮助学生补充人物传记常用词汇,做到文言文词汇教学与高考接轨
高考文言文选材常为人物传记,而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仅有3篇课文为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中所使用的一些常用词汇有很大一部分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没有出现过,这就给学生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给学生带来了心理恐慌,影响了阅读文言文的速度,甚至影响语文考试的情绪。因此,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人物传记常用词汇是必要的。因为能够入选二十四史的绝大多数是官员,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补充:1. 与官员调动升迁相关字词:征、铨、拜、除、典、左迁、谪等;2.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劝、诣、课、按、劾等;3. 审案与处理的常用词:按、狱、宥、贷、讼等;4. 值得重视的复音词:下车、乞骸骨、用事、视事等;5. 常见的官名:御史大夫等。
三、 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翻译的方法是“留、调、换、补、删”。所谓“留”,即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所谓“调”,是指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所谓“换”包括这样几种情况:1. 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或用现代汉语单音节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节词)。2.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义不同的词语。3.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4.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所谓“补”,包括:1. 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补出相应成分。2. 补出省略的成分。3. 补出量词。4.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所谓“删”指删去偏义复词中做陪衬的词素;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删去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 “之”“是”等)。
总之,我们在翻译时最好能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读懂全句,标注要点。尊重原文,逐字(词)翻译。按照词序,调整全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得体,符合文意。
四、 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
学生仅仅记住了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还不够,还应有根据上下文作出准确判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因为高考不仅考查学生平时知识的识记再现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对从未接触过的实词,学生能否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它的含义,这是衡量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我们借助上下文的关系,就可推断词义。如果不辨语境,就会产生误读。如翻译“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高考卷)”,考生对“遂”当“于是、就”讲比较熟悉,不少考生先入为主,不辨语境,将“遂”译作“于是”。此句根据语境,应当看出是唐太宗对原先在隋朝对隋炀帝“无所谏诤,但取容而已”的裴矩在自己的朝堂上“能廷折”感到意外的言语,所以“遂”在文中应译作“竟然”。对于从未接触过的词,我们更要具备语境推断能力。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应重视督促学生对文言实词静态词义的识记积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辨识文言实词的动态词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除了根据上下文意推断外,还有根据语音、字形、语位、事理、常识推断的方法,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