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来,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为人才的选拔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甄别”、“选拔”功能沿用到学校,特别是成了中高考的导向,就使本应“服务”于教学的考试评价机制变为“主宰”教学的魔棒。考试只注重知识系统的检测,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限制了学生理解、思维、运用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作为中小学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尽力将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淡化,强化考试的激励作用,以此来引领教育不断完善。
一、 催生学习动力
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在分数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来说,分数可谓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虽然新课程评价体系要求不断淡化分数的选拔功能,但分数也确实能一针见血地反映出学生哪些地方学好了,哪些地方还有问题。于是,学生把考试当做知识的比武场,分数高的继续加油,戒骄戒躁,因为落在后面的同学会不停地赶超。而没考好的同学也不灰心,因为还有下一次的考试。可见,分数所产生的强大刺激推动着学生奋发进取。因此,作为教者,我们不妨抓住学生这种十分在乎成绩的心理,运用考试的激励功能,将它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刺激媒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中年级以上一些识记的学习内容,如字词学习、词句积累、背诵课文等。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在学生学习之前,就向他们明确指出待会儿就考这个内容,学生一下兴奋起来,背诵识记的热情高涨。这种以考试来刺激学生指向性学习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笔者曾经进行过比较,同一学习内容,不确定要考,过后进行测试的正确率只有70%左右,而明确要考,测试正确率则可达到95%以上。
由于学生的智力、心理的发展和家庭的构成具有不平衡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考试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学习,我们还可以进行一试多卷,分层施考;多种题目,自主选择。学生如果对在集中考查中的成绩不满意,可申请重新考查,使学生有了目标,重新学习,直到对自己的专项考查满意为止。如此多种形式的考试,不再“以一张试卷定终身”,而是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提出的各种考查及评价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够得到”,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给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更有效的机会,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 增强合作意识
学会合作,善于交际,可以说是现代儿童长大后进入现代社会的“入场券”。现在的儿童大都是“独苗苗”,家里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使他们滋生了许多坏毛病:孤僻、自私、不合群等。我们可以把考试作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途径之一。办法是让学生出试卷,老师针对每人的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里都有成绩优秀的、会唱歌的、会绘画的、会乐器的、会计算机的……针对一个阶段所学知识合作命题,内容切合所学知识点。同学们配合默契,出点子的、找资料的、录入排版的,有的甚至还做成动画形式、QQ聊天式的试题,非常有趣。学生在有趣的命题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合作意识,知道了团队的力量是多么强大,知道了合作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同时也在求新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 促进亲子交往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热爱学习是对孩子最大的激励。在学习气氛浓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我们要求家长在日常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对孩子所学的课本要能有所了解,每隔一段时间,老师给学生布置练习题的时候,也会给家长带上一份,学生从中挑选自认为很难的题目,让自己的父母考。经老师讲评获得正确答案后,再给父母批改试卷,和父母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在考试上进行了角色的互换,从而抹去了家长往日的威严,孩子觉得眼前的父母就是自己的学伴,互相谦恭、友善,相处和谐、温馨,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习变得愉快轻松。尤其当父母考得不如自己的时候,那个兴奋劲儿啊,真是无法言表,为了每次都能超过家长,孩子学得更卖劲了。
四、 锻炼实践能力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只关注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违背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的教育宗旨。为改变现状,我们在日常考试中将更多的练习放在实践能力的考查上,如增加了开卷考试的比例和次数,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把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带入考场,考试地点也不单纯局限于教室。开放性的考试,改变的不仅是形式,而更重要的是意义,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与生活互相联系,与社会互相联系,要多方面搜集资料,要到图书馆去找,要到互联网去查,要关注国内外大事。学生通过这样的考试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空白获得了填补。有一次我们考学生广告意识,考试前几天就通知学生留意马路上的广告、报纸电视上的广告,搜集违背语言规范和妙用语文知识的广告。我们给出的试题为:“结合一则广告,谈谈你的看法。”考试结束,学生们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但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说得头头是道。内容涉及到修辞的妙用、同音字的活用,以及不合语法等问题。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所学知识,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升。
五、融洽师生关系
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文字:“由于刚才过于紧张,进场又迟到,我坐在座位上浑身发抖。监考的一位女老师发现了,轻轻走到我身边,笑着对我说了声‘别紧张’。可是我根本没办法控制住自己,过了半天,我的试卷连名字都没写好。我越想让自己平静,就越平静不下来,眼泪成串地流了下来。那位女老师又微笑着走过来,在我耳边轻声说:‘不要紧,别担心,没迟到’。边说边帮我铺好卷子,还握起我的手,擦干了我手上的冷汗,把笔握在我手里,然后就在我身边站了很久。我逐渐平静了下来,慢慢进入了状态,题越答越顺,最终轻松地完成了考试。我衷心感谢这位给予我莫大帮助的老师,你曾安慰过的姑娘,那次中考的成绩很好,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美好的生活从此向她敞开。”读着这段话,感受到那位监考老师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考生对这位监考老师充满了敬意。考试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不再那么冷冰冰的。
自然我们不会次次都会遇到这样的考生,但观察我们的试卷,那惜字如金的题目要求,如一道道命令指令着孩子们去答题,着实让他们感到冰冷冰冷的。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气氛,我们不妨在试卷题目上做些文章。命题时,可以在试卷的开头来几句卷首寄语,把此次考试描述成一次愉快的旅行,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心。学生做起来一定会趣味盎然,而老师就像一位看着他们快乐旅游的游人,整个考场轻松融洽。
由此看来,考试既有甄别、选拨的强大功能,又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巨大作用,它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教者必须深入了解考试的价值,将考试为我所用,发挥它的激励功能。如此,学生也就能摆脱应试的羁绊,而在丰富多彩的考试中快乐成长,提升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