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成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致力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为了追求这种精彩的课堂教学,有相当多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为生成而生成”等的现象,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益与学生的发展。为此,需要我们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对课堂生成的认识。
一、 课堂生成的误区
1. 虚假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在很多语文课堂中,我们仍然看见,当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不能满足老师的发问目的时,老师便会“挺身而出”。如,一位教师在教《狼和小羊》结尾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时,让学生对省略部分进行想象、补充。一连几个学生的发言,都认同 “可怜的小羊就这样被狼给吃了”的结局,到此课也该结束了,可老师“不肯罢休”,于是他说:“正当狼扑向小羊的时候,早已躲在树丛里的猎人举起了枪,把狼给打死了,小羊得救了。”老师的见解很有“创意”,但也只是老师的,并不是学生的。这是虚假生成。
2. 迷失生成
杨九俊先生说:“生成功夫在课外,教师没有精心的预设,课堂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如今有相当多的老师认为,课前精心备课已经多余,寄希望于课堂中能创造出未曾“预约”的精彩。但课堂真出现很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时,由于老师没有精心预设而无法应对,白白浪费了精彩生成的宝贵资源。一位老师在教《祁黄羊》时问学生:“祁黄羊‘外举不避仇’,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一个学生解读为“祁黄羊举荐解狐其实是为了他的儿子,不是大公无私”。课前充分预设的老师自然会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与“《史记》记载”“ 古代中军尉职责”“ 历史背景”“ 悼公对祁黄羊的信任”等相联,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印证,再进行点化,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可是这位老师以一句“你这个见解很有创意,我们下课后再去讨论”搪塞了过去,学生的偏颇没有得到甄别,因此也迷失了方向。
二、 有效生成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和知识少,决定了他们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领。1. 引导法。我教学《雨后》时,有学生质疑:“小哥哥踩水时明明摔了一跤,嘴里说‘糟糕’,可为何那样欢喜兴奋?”对于学生的疑惑,我予以鼓励和肯定,并适当引领:“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那位小哥哥,扑通,摔了一大跤,比较一下,你刚才踩水的快乐和现在摔在水中的,感觉有何不同?”我又追问:“嘴里说的是‘糟糕’,其实心里感受又是什么?”学生一下子回过神来“痛快!”“好爽!”“舒服!”“刺激!”……这样的处理,充分利用了生成性资源的价值。2. 讨论法。对于学生生成偏离正确方向,如果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那么教师应放大学生的想法组织学生讨论,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请看钦祥坤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由于老师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引发学生生疑:“江面上怎么会只有一只船(孤帆)?”经过讨论最后统一于“江面上船再多,却未进入李白的视线”“千船万帆都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李白伫立、凝视,眼中只有孟浩然的船”的正确结论。3. 回归法。如一位老师教《江雪》,学生质疑:“这位老翁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去寒江钓鱼?”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地设想,有的学生说“老翁太喜欢钓鱼了”,有的学生说“老翁太喜欢吃鱼了”,有的学生说“老翁钓鱼可能是要去卖的”。由于学生未能全面把握课文内容,产生不正确的感悟,这位教师没有予以否定,而是果断地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静心思考,并从诗句中引导学生关注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千”“万”“孤”“独”,引领学生再次对文本相关信息进行扣线串珠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在内省中对文本价值取向——“表现诗人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与孤傲”有了全新的认识。4. 暂时搁置,延迟处理。学习《早春》时,有学生提出:“韩愈笔下的早春景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烟柳满皇都’,而高鼎的《村居》同样是描写早春二月的景色,却是‘草长莺飞’、‘杨柳醉春烟’。这是为什么呢?”有时,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确实会把老师问懵了。但这正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种表现,如果老师一下子没有把握处理,可以暂时搁置,留待学生课后探究,学生都来关注和思考,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得出缘由:“《早春》描写的是北方的景,《村居》描绘的是江南的图。”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一资源的出现使得学生的认知进程和探索态势发生逆转,少数人的认知成果最终转化成大家共同的关注内容。
三、 教师加强修炼
有些老师总认为,自己的文化功底教小学语文应该是绰绰有余了。然而,在如今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上,实际上已经远远不够了。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自己知识文化素养的积累,就会出现上述处理生成的尴尬情景。因而,我们主动学习教育教学最新理论,吸收大师著作里的深刻的思想非常必要。一个老师,无论是语言的表达、生命的价值,还是自己的见解,都离不开阅读。要想语文教学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教师渊博的学识和对文本深刻地解读,教师只有积淀了足够的底气,才会触类旁通、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深厚的底气,我们就能智慧地面对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
只要我们积累、反思、探究,我们就一定能让语文课堂展现生命的灵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