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37

[ 姬祖将 文选 ]   

教学机智,让语文课堂精彩

◇ 姬祖将

  教学机智是一种引领精彩生成的教学行为,也是一种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展现了教师个人的风采。“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面对挑战,教学机智点亮了课堂!
  一、 机智介入
  我在教学《夹竹桃》第一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文中已连用三个“最”,如果在“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中加“最”,连用四个是否更好。学生各抒己见后形成共识:夹竹桃很普通,用不着加“最”。问题得到解决,本应往下阅读,可我随机追问:“作者为什么连用三个‘最’?”学生思维再度活跃起来:“‘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说明夹竹桃在作者心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第一个‘最’和后面的两个‘最’形成对比,夹竹桃虽不是最美丽,但作者仍认为它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说明对它的感情深。”我在肯定学生看法的同时,趁势再追问:“夹竹桃不名贵,也不是最美丽,但它为什么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一石再激千层浪,学生投入到文本的探究中……很多问题不是教师的预设,而是来自学生的质疑。这些问题往往能通向文本的核心,学生却不能发现。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介入,抓住契机,机智地布疑阵,以某一认识缺口引起学生的思索,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中,跃跃欲“探”,填补学习缺口。
  二、 机智疏通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语文学习的自主来自学生对问题的自我探究,贵在自悟自得。但善思则得,善诱才通。学生认知必有不严密之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迷茫、徘徊,甚至走入“歧途”,教师只有相机指点,才能使学生思维通畅,进入新天地。教学《雨后》时,有学生提出小哥哥踩水时明明摔了一跤,嘴里也在说“糟糕”,但为何仍然那样欢喜兴奋?学生前后读了两遍课文后,仍说不出原因来,眼看就要陷入僵局。我忽然想到与其让他们在文外转圈子,还不如推一把,让他们走进去:“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那位小哥哥,扑通——摔了一大跤,比较一下,你刚才用脚踩水和现在身体摔在水中,感觉上有何不同?”学生立刻畅所欲言,交流着在水中摔跤所带来的痛快淋漓。“这时,嘴里说的是‘糟糕’,其实心里又是什么样?”我趁势发问。“痛快!”“舒服!”“刺激!”……其实,疏通的机智,只是追根溯源,架起了文本与生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唤醒学生用已有的认识经验拨开思维的云雾,进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三、 机智引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关心意味着悦纳,用一种平和友好的心态接受课堂上响起的不同的声音,也许是字字珠玑,也许是稚嫩可笑,甚至信马由缰,但是见仁见智的思维之细流,只有广收博采才能把它们纳入有效的思维流程,引向“四海”。悦纳不等于迁就,教学的机智在于悦纳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其中的困惑、偏差、创意、价值等等,并顺势引渡。教《山谷中的谜底》时,我让学生谈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学生谈廉颇、蔺相如,谈同学间的谦让,谈下岗父母的忍耐……但有人提起江姐该不该像雪松那样作适当让步以求反弹机会?教室里立即分成两派意见:一种认为可以,假投降,再找机会斗争;另一种认为不可以,在敌人面前弯曲就是真屈服。在迅速冷静地思考这个牵涉到价值观的争论后,顺着这两种意见,我说:“有几个成语——苟且偷生,忍辱负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结合它们再来谈这个问题吗?”“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不能苟且偷生,要保持革命气节。”“华子良装成疯子,先弯曲,借机把情报送出去,这是忍辱负重。”“华子良的真实身份敌人没有发现,如果他在江姐的处境中,我想他不会让步,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面对各种困难,有时为维护气节必须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去抗争!有时也应学会弯曲,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教学的机智引渡汇集了涓涓细流,使学生对“弯曲让步”的理解具有了深度。
  四、 机智应错
  教学过程常常出现错误。有的错误来自于学生的粗心大意或认识上的偏差,处理这些错误,或暗示,或比较,或替代,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有一次教学“浇”字时,刚讲过右上角别多一点,可不久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时又多了这一点。“哎呀,这位同学浇水时怎么还留下一滴没洒尽呀?”我的话引来学生善意的笑声,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地擦去了多出的一点。教师幽默的机智既不露声色地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加深了他们的记忆。当然,老师也有失误的时候。一次有关探究性学习的公开课上,教师板书时把夏天古井井水“凉”写成了“冷”,这本是笔误,学生指出后纠正即可。但这位教师故意说:“这两个字是近义词,换一下没问题吧?”学生立刻引文据典,展开争论,一番“较量”,学生对井水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将错误设置成教学的情景,将错就错,“败”中求“胜”,这正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五、 机智调整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技艺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学《母亲的恩情》时,我备课后打算按课文的顺序——从故事到诗歌的思路安排教学,学生却顺着我的导入语背起了《游子吟》。显然,他们对这首课外诵读时就背下的古诗更感兴趣。我立刻改变策略,就从诗歌出发,先让学生谈对这首诗的认识。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孟郊到了50岁,还一直不忘母亲的恩情,写下了这首诗?”我趁机让学生读读前面的故事,谈自己的感受,把文与诗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调整,顺应学情,不但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也给了学生更大的阅读空间。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准确地处理,及时改变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活动处于富有灵气的弹性状态,实现课堂的平衡与和谐。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六套乡中心小学]

教学机智,让语文课堂精彩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