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782

[ 韩延明 文选 ]   

文似看山不喜平

◇ 韩延明

  怎样才能写出能够真正打动读者的佳作而一举夺魁呢?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意思是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高低错落,张弛有致,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平淡的章法,加强生动的叙述,使记叙文波澜起伏、偃仰生姿呢?
  1. 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营造文章的波澜。“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趣,使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是巧用悬念的又一范例。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子夜,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这么晚才来,而且只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同样是一碗,让人疑窦丛生。再写又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到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的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遇的厄运。至此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后文写母子三人十年间再没来吃阳春面,由此设下新的悬念。直到篇末,母子三人重现面馆,才揭开谜团,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并且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全文因巧设悬念而曲折有致,有张有弛,摇曳多姿,扣人心弦。
  2. 巧用对比衬托,层层增添文章的波澜。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段叫“关公温酒斩华雄”。关云长出战之前,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孙坚手下大将祖茂、袁术手下骁将俞涉、太守韩馥之上将潘凤均被华雄所杀,华雄的本领令人叹服。然而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角色,关公在“其酒尚温”之间就将其斩杀,这样,关公的勇武就不言而喻了。这里,众将领被杀是对华雄的陪衬,而他们与华雄又共同成为关公的陪衬。如此写来,关公的形象就显得更加骁勇威猛,此为正衬。反衬如《送报的少年》。同样是高三毕业后等待录取通知书,送报少年与“我”的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家5点钟起床送报,“儿子”8点多了还在睡大觉,起床后开电视,靠沙发,啜牛奶,换频道……而且“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当“我”劝导说“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起早床”时,儿子不屑一顾:“你那观念早过时了!”甚至更加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说不定还要出国留学!”送报少年的谦逊、明礼、勤劳、尊敬长辈与“儿子”的嚣张、狂傲、懒惰、目无尊长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儿子”因此名落孙山。运用反衬手法,文章写得波澜跌宕,情趣盎然,催人猛醒。
  3. 运用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手法展开情节,营造文章波澜。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描写流浪汉苏比因为害怕冬天挨饿受冻,想尽办法要进监狱躲过寒冬,哪知适得其反,在上帝的感召下,他决定自食其力,重新做人。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读者也可以松一口气了,然而作者又将情节一转,流浪汉因为整天出没在教堂,警察误以为他要偷教堂的东西,最终被关进拘留所。这样写,使得文章曲折有致,跌宕多姿,引人入胜,读者的神经始终紧绷着,阅读过程快乐而紧张,读完又有不尽的反思。
  4. 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法营造波澜。《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节,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范例。这个故事的主旨是通过林冲大胜洪教头,表现林冲的武艺高强和谦逊大度。作者并不急于一下子尽显林冲的威风,而是先写他拜见洪教头,洪教头傲慢不理,这是一纵;洪教头说林冲是假冒教头,诱讨酒食,林冲不作声,这是二纵;洪教头提出比武,林冲却称不敢,这是三纵;洪教头气势汹汹,来攻林冲,林冲退避,这是四纵;接着开枷,拿出二十五两银子为利物,这是五纵。最后,林冲一棒打翻洪教头,终于一“擒”。这样欲擒故纵,设置波澜,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显示出山重水复的丘壑之美。很显然,“纵”是方式、手段,“擒”是目的、结局。
  5. 巧设误会布局谋篇,营造波澜。所谓“误会法”,就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发展,最终释疑解扣。作者故意设置误会,诱导读者在预置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返”,主题突现,感慨顿生。“误会法”运用得好,不但能在大开大阖的情节中使人物性格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能使文章的情节结构跌宕多姿、魅力无穷。如《红楼梦》中写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次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悲戚。这样,直接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理期待,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令人拍案叫绝!
  6. 巧用抑扬法形成文章的波澜。“抑扬法”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唐弢的《琐忆》就成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后文逐一解除了先前的种种误解,推翻了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这样,文章前后抑扬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一个爱憎分明的“斗士”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同样的还有杨朔的《荔枝蜜》、鲁迅的《范爱农》等。“欲抑先扬”手法的运用从《三国演义》“群英会将干中计”一节也可见一斑:曹军刚输了一阵,挫动锐气;又被周瑜窥营,老谋深算的曹操束手无策。蒋干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何等风光!可惜一到江东之后,他就被周瑜牵着鼻子转,害得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水军大将蔡瑁、张允,为赤壁惨败留下祸根。小说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7. 采用一波三折的谋篇技巧营造文章波澜。要避免平铺直叙的毛病,就得给文章增加波折,使情节回环推进,波澜迭起,摇曳多姿。只有这样,才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我国古代的章回体小说和一些电视连续剧,在回与回、集与集之间巧妙利用情节张弛起伏的变化,紧紧扣住读者和观众的心弦,使之欲罢不能。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正是运用一波三折的典范:文章叙写陈伊玲的两次“考试”。“初试”时,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严格要求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那些评选时带着“苛刻”和“挑剔”神情的专家们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至此,陈伊玲仿佛是稳操胜券。然而,故事却出现了转折,“复试”时,陈伊玲“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她很可能名落孙山,令人叹惋。后经苏林教授的访问,弄清了事情的原委,陈伊玲也终被录取,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章就在这一起一伏、曲折变化的情节中,塑造了一个新时代舍己为人的优秀青年形象。
  8. 运用巧合法营造波澜。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计数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成了人们的口头禅。的确,没有巧合,就没有诱人的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准备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风大雪紧,林冲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林冲进了山神庙,用大石头顶住庙门,才能听到仇人的谈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完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一笔。整篇文章,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9. 运用“蓄放法”营造波澜。“蓄放法”是指在组织篇章的过程中,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积蓄到一定程度,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开闸放水。毕淑敏在《儿子的创意》一文中,以特有的清新细腻的文笔,叙述了“儿子”参加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征文比赛的故事,通篇构思十分精巧高明。儿子一心一意想拿金牌,妈妈气急败坏地阻止非难。儿子严肃认真,把参加课外活动看成是培养自己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妈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重视课本。多么尖锐的矛盾冲突!文章的最后,儿子拿到金牌,当妈妈问他为什么想得金牌去日本时,儿子的回答却是,“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原来如此!这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蓄放”的手法。如果说全文的母子之争是一种“积情蓄势”,那么结尾的陡然一转,则是开闸放水。行文直到结尾,才抖开包袱,豁然开朗,何其痛快!

文似看山不喜平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