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93

[ 何 伟 文选 ]   

《劝学》中“用心”注释商榷

◇ 何 伟

  荀子《劝学》(节选)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文章末尾两次用到“用心”一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坊间流行的各种参考译本,都将“用心”直译为“用心”。各种版本的教材及各种配套教参,也大都以为“用心”与现代汉语无甚区别,意义相同。因此,苏教版教材未释此词,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译【用心一也】(是因为)用心专一;【用心躁也】(是因为)用心浮躁。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2008年5月版),《劝学》篇注【用心一也】(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古代诗文名篇赏析》(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李如鸾先生译两语为: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这是它浮躁而不专一的缘故。
  而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2004版)《劝学》注解【用心一也】(这是)因为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孰是孰非呢?词条【用心】是一个早已出现的词语,权威的《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第433页)【用心】有三个义项(1)专心。《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 矣哉!”(2)存心;居心。《庄子·天道》:“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3)费心;留意。瞿秋白《清田村有机》五:“你昨天用心没有:某小姐和那少年,还有几位……”
  若将《劝学》中“用心”理解成与现代汉语相同的“用心”(《现代汉语词典》【用心】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是以今律古,则大谬。其实,此“用心”并非词语,而是短语。读时中间应断开,“心”即释为通常的“心思”“性情”等,而“用”义的正确解释是关键。
  首先,从意义上讲,此处“用”释作“因为”。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用】1.:介词。因为,由于。《史记·李广传》:“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汉语大字典出版社)【用】义项17介词。2.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王引之释词:“用、以、为皆一声之转,故‘何以’谓之‘何用’,‘何为’之谓之‘何用’。《礼记·礼运》:“大道之隐,天下为家……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汉语大词典》【用】义项21,介词(1)犹言以。表示凭借或者原因。《书·顾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变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史记·佞幸列传》:“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以自进。”《明史·何鉴马中锡等传赞》:“马中锡雅负时望,而军旅非其所长,适用取败。”
  其实,此也非教材孤例,人教版就有两处,如:“挈阔谈燕,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其次,从句式结构来看。“用心一也”、“用心躁也”为典型的判断句式,翻译时必加判断词“是”。而“一”作动词“专一”讲,若“用心”作一个词解释,必定作名词,而《汉语大词典》“用心”义项有三;若作名词,译为“专心”,句不通。是以,“用心”不能作通常义讲。
  再次,从语境来看。“用心一也”、“用心躁也”表示原因,此正为“用”一义项“因为”。而课文是节选,《劝学》全文下面还有“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其中“是故”正是引导表结果的因果从句。
  综上所述,《劝学》篇中“用心”,并非一词语,而是一短语,读时要断开,译作现代汉语为:“因为心思;因为心情;因为性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

《劝学》中“用心”注释商榷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