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难避免出现意外情况,即使是课前预设足够充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过程,使之尽量朝着有效的方向前进,进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 用错误反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在阅读中出现理解性错误,这时候,教师该怎么办?直接否定,会打击学生的信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置可否,学生就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造成错误积累,不利于他们成长。
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技巧性地否定。
(教师引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个“爱如茉莉”?你如何理解的?
生1:第一个“爱如茉莉”是母亲对父亲的爱,第二个“爱如茉莉”是父亲对母亲的爱。
师:(幽默地)哦?如果作者也爱他的父母,那就应这么写喽: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生笑)
生2:这里用两个“爱如茉莉”是突出和强调。不信你读读。
师:好,我们就读读。
(生很投入地读)
生3:第一个“爱如茉莉”是作者明白了母亲所说的话——爱是如茉莉;第二个“爱如茉莉”是作者明白之后发出的感叹——爱真的如茉莉。
这是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上《爱如茉莉》时的一个教学片断。我们看,当学生理解出现错误时,薛法根老师并没有直接否定,也没有不加理睬,而是幽默地反问学生:“哦?如果作者也爱他的父母,那就应这么写喽: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这一反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事半功倍的用错误反证方法来巧妙否定。
二、 用事实验证。有时候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你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这时候该怎么办?
片断一:
师:为了实现彻底铲除杂草的目的,学生们分别想了哪些办法?
生1:第一个学生说用铲子铲;第二个学生说用火烧;第三个学生说撒石灰;第四个学生说把草根挖出来,斩草除根。
师:哲学家用了哪种方法来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生2:哲学家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评一评,哪一种方法最能达到目的——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斩草除根,把草根挖出来。
(学生这么回答完全出乎教者意料,教者措手不及)
师:为什么大家认为是“斩草除根”这种方法最好?
(教者想问倒学生,有效控制局面,回到预设上)
生3:把草根挖出来,草就活不了了,所以才叫“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学生振振有词,有理有据。教者的努力显得徒劳)
师:既然“斩草除根”的方法最好,哲学家为什么没采用?大家都来自农村,对除草不陌生,下面先请同学们到校园里转一转,注意观察一下,哪里草长得好,哪里长得不好?然后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和除草经验,再讨论讨论我们刚才的问题——哪种方法最能达到根除旷野里杂草的目的?
(这完全是急中生智:组织学生到校园各个角落观察杂草的生长情况,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
片断二:
(观察讨论后,再次组织教学)
师:谁再来说一说,哪种方法最能达到根除旷野里杂草的目的?
生1:在旷野里种上庄稼最好。
师:还有别的观点吗?
(学生一致赞同生1的意见)
师:为什么大家又认为是哲学家的方法最好呢?
生2:因为其他几种方法虽然一时能除掉杂草,但用不了多久还会长出杂草来,而哲学家的这种方法,只要庄稼长好了,杂草就无处生根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们学校前面的那排水杉下,杂草就很少,这是水杉挡住了杂草的阳光和雨露的原因。
生3:(有些迫不及待)我家油菜田里也是这样,先杂草很多,到后来油菜越长越大,挡住了小草,最后小草反而少了,死了。
这是笔者在教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时遇到的真实情况,用事实证明学生的错误,学生口服心服。
三、 用对比证明。当然,有时候我们还可以采用对比方法证明学生认识是错误的,来调控。严老师教《钱学森》一文,在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觉得钱学森确实非常爱国。但是,我认为他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更好的爱国方式,又省事又方便。”听了学生的这一番话,一般情况下,上课教师都会感到头大了:怎么办?好在严老师很机敏,她不急不缓地问那名学生:“你能把帮钱学森想好的更好的爱国方式说出来吗?也好让我们大家一起比较比较:到底是谁的爱国方式更好,好吗?” “美国人一再阻挠钱学森回国,他干嘛要花九牛二虎之力回来?他完全可以就在美国搞研究,然后再把研究好的东西偷偷送回来就行了。”说实话,这名学生的一番话,表面看有道理的,实际上很幼稚。严老师继续说:“同学们,大家看谁的方式最好?一起讨论讨论。”几分钟之后,辩论结果出来了:如果钱学森偷用美国人的设备搞研究,再把研究出来的成果偷送回国,那就不是一种光明正大的行为。虽然心是好的,但行为不光明磊落,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和歌颂呢?这样一来,不仅教学又回到了预定的轨道上来了,更加深了学生对钱学森这个人物的认识,真是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