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79

[ 王荣福 文选 ]   

勤于积累,乐于倾吐

◇ 王荣福

  课标增加“口语交际”这一部分内容,正体现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特点。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生活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能力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勤于积累、乐于倾吐”就是发展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 勤于积累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标中共11次提到“积累”,可见其对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勤于积累”是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没有广博的积累,学生胸中无物,口中无词,怎能交际?
  1. 在诵读中积累。新课标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为此,小学要求课外背诵70首古诗,而且课外阅读总量达145万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朗诵和背诵的训练,在读中理解,在诵中消化,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使他们把书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我们:“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它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朗读也有多种形式,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如果只有学生的读书实践,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就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要义,称不上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在阅读中积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高思维素质,丰富学生的语言。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摘录一些美词、佳句、精彩片断,持之以恒,既能受到人类文化的熏陶,又为“胸中有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几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定会增强。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在当今时代,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3. 在生活中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是引导学生积累的源泉。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报、收听广播、看电视中积累语言;通过访问、调查、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积累语言。通过长期积累,不断地吸收消化,使学生心中有物,才可能出口成章。“大语文观”提示我们,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一本语文书,哪怕学生能倒背如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也才会更有生命的活力。因此,充实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引进社会上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锻炼胆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应是语文教学的题中要义。
  二、 乐于倾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际范围的扩大,口语交际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教师就要采取多种孩子们喜欢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们自己和孩子们都爱上口语交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厚积而薄发”。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就为学生倾吐做好了物质基础。“倾吐”是发展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实践方式。
  1. 注重课内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段落,其内涵比较丰富,教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见,往往容易把学生限制在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里,孰不知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在充分读、背的过程中,去熟悉理解,去欣赏品味,去咀嚼吸收。通过反复大量的读与背,学生有了“倾吐”的基础,同时在读背的过程中,思维集中,思维活跃,完成“悟”的过程。有了悟性,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就不难被激发出来。而对于首次接触课文的小学一年级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在课本中挑选一首儿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几人一组,要求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说一说课本中这首儿歌是什么意思。孩子们立刻围拢在一起,读课文,说见解,无拘无束地与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起来,大胆“倾吐”,讨论气氛十分活跃,很快地学生们确定了答题的方案。培养和发展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将会更有利于实现为全体学生学会“倾吐”搭设舞台的目的。
  2. 引导课外倾吐。“生活的面有多宽,语文教育的面就有多宽。”在课外,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语)
  (1) 在视听实践中倾吐。教师充分利用“晨会”这一途径,可以让学生说说前一天的所见所闻说说喜爱的影视节目。学生都很喜欢看电视节目,特别是动画片,学生晚上看好后,第二天到学校后讲起来滔滔不绝。所以我们就可以安排晨会三分钟的时间,一方面让学生介绍节目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节目或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情节进行评价讨论,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
  学生对故事情有独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教师也可利用晨会定期开展“小小故事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来讲自己喜欢的故事,用讲故事的形式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在讲故事的时候,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加以指导,还要训练学生的身体语言,如眼神、手势等,让每个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说话,学会倾吐。
  三分钟辩论会。在学生中征集话题的内容和题目,师生共同筛选,提前几分钟抽题、准备、练说。在辩论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不仅自己表达,还要听明白对方的意思,最重要的是根据对方的意思进行反驳,要求相对较高。由于富有挑战性,学生说的积极性很高。
  (2) 在社会实践中倾吐。首先,创造机会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望。如节日游玩时,发现行乞的残疾人,家长可以让孩子去接触这些人,由孩子去帮助他人,既培养了同情心,学会了礼貌用语,又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交往有助于矫正幼儿自私、任性的行为,因为一个自私任性的孩子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懂得分享与自控。要让孩子多多参加家庭周边的一些活动,如孩子过生日就可以邀请小伙伴或亲戚来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一起游戏、唱歌、共同祝福,在欢聚中体验分享的乐趣。过新年,走亲串友时,带着孩子拜个年,说上祝福的话,让孩子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有效地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还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社区搞的活动,去敬老院观看老人的生活情况,去访问优秀人物,去工厂、农村参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交际,自然倾吐。
  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口语交际的空间,在课外实践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引导、点拨下,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无拘无束地交流,心理得以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勤于积累、乐于倾吐”是发展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广泛地积累;教师巧妙设计,学生积极地参与。在师生、生生双向互动中,在课内外互补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三小学·永阳镇中心小学]

勤于积累,乐于倾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