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的重要环节;批改,更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之源。
以习字为例。每次习字,总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报告:“老师,我写好了!”我明白:他们急于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多么想得到一个鲜红的“优”字或者加上一颗闪亮的红星!怎能让学生这番热切的希望落空?为此我经常边巡视指导,边在较好的字上画红圈,夸赞学生几句;对于书写速度快的,则当场批上等次。其他作业也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好,组织学生互阅评议。
有人说,批改是一门“艺术”,我觉得,批改不仅是艺术,而且是一门“心理艺术”。作为教师,批改时要读懂学生的心灵语言,明白他们完成作业的心理历程,给予他们相应的报答。因此,教师批改必须用心——用心分析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用心体会他们期盼得到的评价,用心设计精妙的批改语言,让学生从批改中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希望肯定,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一、 一年级小学生写字心理分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的聪明伶俐,有的心智愚钝,有的细心周到,有的粗心大意,表现在写字上,也大致有下列四种类型:
1. 心明眼亮型:这些孩子善于观察例字或教师的示范,有良好的书写基础,而且练字时一心一意,一笔一画都很到位。不用烦神,人见人爱。
2. 心余力绌型:注意观察,也能正确分析,心里知道,嘴也会讲,却由于腕力、指力不足让笔画走形。有些学生由于执笔、坐姿欠佳,导致字体歪斜,他们喜欢反复擦拭重写,结果越急越写不好。
3. 心灰意懒型:长时间得不到心目中期望的评分等级,或者总改不掉老毛病,自己觉得“反正不如人,就那么写写吧”!有些自暴自弃的味道。
4. 心猿意马型:注意力分散,听讲不专心,写字不耐心,不知道怎么写,更不注重一笔一画入体,以完成作业为目标。
二、 批改因人而异
马斯洛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即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这几种类型的学生尽管作业水平高低不齐,但从心理分析,他们都具有这个共同点:渴求肯定,希望成功。
对应不同的心理,在批改中,我采用以下不同的方法:
对于类型一,我有时像于永正老师那样用红笔画一只翘起的大拇指,配以夸张的感叹号以及拼音短句:“ni zhen bang!”有时则当面夸奖:“你写得太美了,我真舍不得画圈,那样就把本子弄花了,给你两颗红五星,满意吗?”
更多时候,我把热情的鼓励给予类型二的学生,因为他们锲而不舍,而且具有写好字的潜力。我仔细地查找,不放过一个好字,尽数圈出;我工工整整地范写,暗示他们再练练那些总写不好的字;我站到他们身后,关注着他们的坐姿和执笔,稍有走样,立即提醒。
类型三的苍凉心态很使人担忧,小小年纪怎么就自暴自弃?对待他们,最需关心。不仅作业面批,一点一滴的优点都要放大:“瞧你的本子多干净!”“这一橫挺有劲的!”“你的字再缩小一圈一定漂亮!”有时和别人比并不算太好的字照样给他们“优”,哪怕红五星也不吝啬。因为我觉得:要使学生都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对不同水平的作业得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况且他们已经超越了前一次作业的水平。
最让人烦恼的是类型四的学生。他们仿佛总长不大,内心只有游戏。批改时,我常常留他们在身边,看别人的字,看别人的“优”和红星,天长日久,他们的内心怎能不会有所触动呢?有时,我还采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瞧,这个‘人’字全写到横中线上面去了,像不像裁缝把人家一件衣服做这么短,都跑到肚脐眼上面了?”欢笑之余,他们的小脸羞红了,和老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托尔斯泰有这么一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中国也有句俗语:“强扭的瓜不甜。”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只有尊重、激励、关怀,才能使孩子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反应,一年级小孩子学写字自然也不例外。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桃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