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51

[ 贾爱萍 文选 ]   

谁能与我共“醉”

◇ 贾爱萍

  案例背景:
  《醉翁亭记》是我校承接的区个人课题研讨课,教学内容是解决学生预习疑问,抓住“醉翁”与“乐”字,体会“与民同乐”的思想。尽管教学设计是围绕学生预习质疑进行,因教师的预设过于明显,根据学生质疑设计的问题,却让学生困惑。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之间出现的矛盾,引发我深深的思索。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 (投影《醉翁亭记》碑帖):《滁州志》中有这么个故事,说当时人们为拓碑,把寺庙里毡子全用光了,甚至和尚的床垫也拿来用了,四面八方的商人,相互争抢,路上碰到关卡,可用此贿赂税官,偷逃赋税。那么请大家猜猜看,这个引起人们空前热情、远近争传的碑帖究竟写的是什么呢?
  生: 醉翁亭记。(学生回答声音较低,只有稀疏的几个人回答,反应冷淡)
  反思之一:如何预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原以为讲述碑刻的故事,会吸引学生兴趣,却徒劳无功。因投影碑刻文字是“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学生无需猜。不如直说“今天我们学习《醉翁亭记》,此文一出就盛传不衰,还请苏轼用真、行、草三种字体书写并刻成石碑,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为什么《醉翁亭记》有如此魅力,深受欢迎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读此文。”教师应清楚学生已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既然学生预习过课文,创设情境要力求调动学生好奇心,以激发阅读渴望。
  片段二:
  师: 喜爱自然,留恋山水,是人之常情,一向为墨客骚人津津乐道,醉翁除了醉于山水之乐,还有没有因别的乐而醉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还在乎什么呢?先找出原句,再简单概括。
  生: (沉默片刻)还没找到。
  师(反复询问):还有没有别的?(出现冷场)
  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师板书“宴酣之乐”)
  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师: 这里可以概括一下是什么乐?
  生: 与民同乐。(教师板书)
  师: 很好。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这又是什么乐呢?(生都无语)
  师 (自答):在游玩中得来的,对景色进行观赏,可以叫做赏游之乐。(教师板书预设的“赏游之乐”)
  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还在乎宴酣之乐、赏游之乐、与民同乐,你认为欧阳修最在乎什么之乐?
  生: 山水之乐。(回答声音很低,显得很不自信,学生出现错误的生成)
  师: 你们同意吗?(语气有些否定与诧异)
  生: 应该是与民同乐。(低声地说)
  师: 为什么?(学生都低头沉默无语,再次出现冷场)
  师: 刚才大家说的醉翁之乐中,老师觉得好像还少了很重要的一点。(补充欧阳修上任前滁州的境况)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呢?(生再次低头沉默。)
  师: 如果滁洲人穷困潦倒,颠沛流离,还会有兴致来游山玩水吗?即使有,还能“往来而不绝”么?这与欧阳修刚到滁州时截然不同,因此还有“丰年之乐”。
  反思之二: 如何关注生成,激发学生思考?
  对“赏游之乐”“丰年之乐”的概括,完全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教师按课前的规划完成了计划,但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更多的思考和生成性发展,学生只机械地学到了知识,丧失了学习主动性。当学生回答“醉翁最在乎山水之乐”时,显然出乎教师意料,也不敢追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就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预设过死既无法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与障碍,也会失去课堂生成的精彩。既然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间到底蕴涵着哪些方面的快乐呢?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揣摩、领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所以教师不应死守预设的教学过程,而要根据学生的困惑调整教学设计,甚至要舍得放弃原有的预设,及时捕捉“始料未及的信息”“学生课堂上的错误”这些生成性资源,并理智地纳入课堂。
  总反思: 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师生共享美好课堂?
  一、 课前潜读文本、了解学情,弹性预设教学
  成功的预设来自对文本与学情的深透理解和把握,让课前预设更加充分到位,有助于课上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弹性预设教学,才能拥有有效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潜心解读,陶醉在作品中。备课时首先要跳出各种资料的圈子,像学生一样对文章至少认真读三遍,有自己的理解,这样才会明白学生阅读的障碍,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更深切透彻地理解文本,避免误读导致教学目标设置的偏差。只有认真解读好文本,才能找到师生间“教与学”的最佳平衡点,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完美统一。
  二、 课堂随时关注生成,及时整合预设
  课堂教学不是预先设计的舞台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这时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出现的困惑与困难,进行巧妙引导,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与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不该被束缚在预先规划的教案当中。如果教师不敢越“雷池”(教案)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更难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叶澜教授说过:“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三、 课后反思预设,总结成功与失误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一堂课结束后,要及时把成功点记录下来: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采取了什么手段使教学突出重、难点,哪个环节的效率最高,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等。当教学失误时教师更需反思: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预设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为什么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等。以上问题都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原因,并反思对策。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大胆超越预设,并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才能让“谁能与我共醉”,不再是呼唤,使师生之间因为“预设”与“生成”的一次次美丽的邂逅,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和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九中弘光分校]

谁能与我共“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