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用阅读占据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精神、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启迪学生潜心阅读,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放手让学生尽情地朗读、感悟,让学生的心灵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形象融入学生的生活,让阅读唤醒学生的成长意识。
教学片断:
师:“埋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谁愿意说说?
生:“埋怨”就是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所以用“埋怨”。
师:有谁结合课文来说说课文中“埋怨”一词的意思?
生:苏轼不开心不如意是因为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所以他对月亮不满,所以用“埋怨”。
师:说得好,因为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亮让苏轼不如意不开心,所以埋怨月亮,那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接下来谁说说,为什么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亮让苏轼不如意不开心呢?
生:因为月亮“无情”!
师:月亮怎么无情了?
生:因为月亮偏偏是在别人分离的时候才变得这么圆这么亮的。
师:照你这么说,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它不应该在亲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是的。
师:噢,原来是这样。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有情,不应该无情,可月亮偏偏这么无情,所以苏轼埋怨月亮。
生:还有,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不圆不亮,或者不应该这么圆这么亮,可是月亮偏偏这么圆、这么亮,所以他埋怨月亮。
师:你理解得真深刻啊!那你能读出苏轼的“埋怨”之情吗?注意我们刚才强调过的要注意的问题啊。
生:(读课文)
师:大家说说,甲同学读出苏轼的埋怨之情了吗?
(生鼓掌表示认可、肯定)
生:老师,我觉得苏轼好不讲理啊。
师:哦,苏轼怎么不讲理了?
生:苏轼觉得月亮是有感情的,应该同情他们兄弟分离,不应该这么圆、这么亮。而实际上月亮是没有感情的,而月亮这么圆、这么亮也不是对诗人有怨恨啊,不是和诗人过不去。
师:看来是苏轼无理而问了。
生:是啊,苏轼这样责问埋怨很无理。
(生中有不少点头)
生:不是!
师:为什么你说不是呢?你把你的理由说给大家听听。
生:苏轼如果不是思念弟弟,手足情深,他才不会埋怨月亮呢!
师:倒也是。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办了,请再读读课文,大家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生读课文,有的在讨论)
生:月亮是没有感情的,也不会故意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苏轼的责问确实是无理而问的,但是我觉得苏轼无理之问问得有情有义,他是手足情深、思念弟弟才会这样问的,我们小组认为就原谅了苏轼的无理而问吧!
生:(齐)好!
师:大家觉得乙同学解决问题是不是很好呀,他的解释是不是能够说服大家?
生:其实,用月亮这么圆、这么亮,就是来陪衬、说明苏轼思念弟弟的感情之深,我能体会出苏轼的相思之苦。
师:好,我也觉得刚才两位同学解释得真好,也说服了老师,比老师有办法。我们一起感谢两位同学。(生鼓掌)
师: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课文,读出你的理解。
生:自由读课文。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阅读、理解,悟出了苏轼的情感是思念之浓、相思之苦、埋怨之重。(相机板书: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
教学反思:
参加“市课堂教学效益年”观摩活动,听特级老师陈建先执教的苏教版第五册《但愿人长久》之后,我的体会是:
一、 读出真情,与文本对话
新课程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应是在师生沟通与生本对话中实现的,其中生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因此,语文课堂上,要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让学生自读感悟取代教师繁琐分析;要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交流对话的机会以及个性化阅读的天地。要让学生在读中知、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从读开始,也从读结束。从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读、感、悟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在读中起疑,在读中释疑,这一切是在学生阅读文本中完成的,让学生在朗读、辩论等自主探究中感和悟,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愿人长久》教学片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以“埋怨”为切入点,通过“无情”“偏偏”“这么圆、这么亮”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
二、 抓住契机,走进人物内心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常常出人意料。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月亮偏偏在人分离的时候这么圆、这么亮,我认为月亮是有情的”,这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着眼点。当教学进行到这个环节时,能看出学生打乱了教师原来设计好的教学步骤,但教师没有回避,而是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体会“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有情,不应该无情,可月亮偏偏这么无情,所以苏轼埋怨月亮”,感悟出苏轼的内心是对弟弟的思念之深、相思之苦。
三、 开放的课堂,放飞的心灵
从这个简短的教学片段,还可以感受到课堂上师生之间亲密无间、民主、平等的互动关系;也可以感受到自主、开放、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能适应新课程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变化,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当好生本对话的牵线人。教师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快乐之事。从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师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只在必要时才作些“润物无声”式的点拨引导。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不停地跳跃,情感不断激荡,随着心灵的放飞,不断与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
四、 静止的文本,鲜活的形象
文本是静止的,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鲜活的。“文章不是无情物”,当教师用真情和心血贯注其中时,各种美好的人格形象便悄然复活。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也是在品味情感、品味“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的生命体,学生的阅读体验必然会受到文中人物形象的影响。通过阅读体验,学生被苏轼这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和具有浓浓亲情的形象所感染,体会到自己对父母浓浓的亲情、对老师深深的恩情、对朋友厚厚的友情是久久不能忘怀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和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