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一切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这种学习活动突破了原有学科的封闭状态,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语文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又超越了学科,始于课堂又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融入社会生活。因此,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
在教学中,如何充分而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我认为,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体验性”学习
体验是亲身经历形成经验的过程,它与实践紧紧相连。我们把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直接经验称为“体验性”资源,它与书本提供的间接经验相区别,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另一种主要资源。积极地开发利用“体验性”资源,可以将生活纳入课堂,将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不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语文教材反映了我们生活世界的具体内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产生兴趣、感动、惊异、疑问……从中迸发思想的火花,产生研究的冲动。
深入生活。“生活即教育”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在发现与感悟中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与家庭生活对话:如“我理想中的家庭生活” “我看‘代沟’”;或与校园生活对话,如“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中学生社交恐惧心理调查”等;或与个体生活对话,如“我看《哈利·波特》” “我的体育明星谱”等;或关注生活健康,如“我的绿色生活主张” “小镇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状况调查”……熟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人人都有话说,有事可讲,自然乐于探究。
走进社会。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承担社会角色的同时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参加社区服务,如“我是社区护绿使者” “我为社区 ‘顽疾’把把脉”等;或进行社会调查,如“中学生学习负担调查” “中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等;或进行考察访问,如“古镇的桥文化” “对县镇人大代表的一次采访”等;或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如“2008北京奥运谈” “我所了解的民工生活”等……多角度的社会体验,与社会的亲密接触,会使得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走进生活,特别是走进家庭生活,是我们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家长是最富亲情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经常把学生的学习与家长联系在一起。请家长为孩子的某一篇作文写评语,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写作水平;在《我爱我家》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可以请一两位口才好的家长到学校参与活动,讲“老照片”的故事;“探索月球的奥秘”不妨请对天文有业余爱好的家长与我们的师生一起去探索;学期结束时,请家长帮孩子挑选出最满意的一次书法作业,老师装订成册,再请家长为全班最优秀的十份作业打“星”,教师根据得“星”的多少评优……孩子们的学习与家长联系在一起,家长对子女的关爱也就更多了,孩子们在亲情的暖流中健康地成长,孩子们在亲情的暖流中潜移默化地汲取语文的养料。他们不仅有丰富的语文知识,更有丰富的内在情愫。而丰富的内在情愫则是学生作文情真意切的前提。同时家庭信息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家长分布于各行各业,有时收集起资料远比我们方便得多。上完《行道树》,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行道树的悲哀,他们决心为行道树做些什么。经讨论,决定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我提议他们一定要拿出确切的数据让人信服:如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量,要浪费多少资源;不合格的一次性筷子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塑料袋的使用量,造成的危害等。第二天,一位父母开餐馆的同学告诉了我们一个中等规模的餐厅一天所使用的一次性筷子的数量;父亲在税务局工作的同学知道了本镇有多少家餐厅……
总之,我们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去发掘这些“体验性”资源,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追根溯源中释放能量,张扬个性。
二、“外储化”学习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凡是媒体都可以充当“老师”!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视听媒体以及计算机网络可以扩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我们把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包括网络)所获得的间接经验称为“外储化”资源。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外储化”资源的日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自主,研究时空也将越来越宽广,学习过程必将越来越愉悦。
加强课外阅读。容量大、范围广的课外阅读(包括电子读物)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智力背景,使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宽阔的空间。为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材专门为学生在附录中开列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如《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以有限拓无限,会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断注入生命和活力。
重视媒体感悟。现代传媒技术越来越便捷,广播、电视……每天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外部精彩动人的世界。我们可以抓住社会热点,让学生去品评感悟:或就重大事件各抒己见,如“安徽阜阳毒奶粉案件” “联想公司收购IBM”等,引导学生对社会焦点进行全息透视,搜集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就媒体栏目畅所欲言,如《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引导学生从真实生活提炼内涵,旁征博引,净化心灵;或关注时代“弄潮儿”,如《排爆专家——王百姓》《慈善家—— 霍英东》《黄舸父子感恩之旅》等,引导学生获得启迪,体味人生。
利用网络资源。Internet是世界最大的资源库,海量的信息以超文本方式链接在一起,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让学生开阔视野。Internet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更成为一种交流中介。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让学生展示观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讨论、共享,使得学生渐渐在“人机对话”中学会学习,喜欢学习。
总之,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锻炼,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前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发展。一次课堂辩论、一堂讨论课、一节活动课、一次科学探索、一次专题采访、一份调查报告、一份小报(板报)汇报活动……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甜酸苦辣,成功失败,对学生都有帮助。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去体验甜酸苦辣成功失败——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实在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从而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