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人与文本的心灵沟通,是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体会文本所蕴含的内涵,丰富文本,去创造文本以外的东西。
一、 引领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
1. 以朗读来感悟文本的内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槐乡五月》时,我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入情入境,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激发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接着又圈圈点点,划出重点词句,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朗读走进了文本,感悟到了一个个动人的画面:有的孩子是从“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中的“白茫茫”感受到槐花的美丽的;也有的学生是从“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句话体会到了槐花的美。
2. 以朗读来体验作者的情感。教学《火烧云》时,我把火烧云颜色的多与丰富用“你瞧,你瞧……”串连,把火烧云样子变化快用“你看,你看……”等词语串连,学生们兴奋得个个仰起小脸,面露惊喜,口头相应的句子连连涌出,仿佛此时他们正在欣赏火烧云。这时,他们的脸庞也是金灿灿的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
二、 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走进文本
1. 利用美读唤起想象,走进文本。美读就像是一根神奇的指挥棒,调动多方面的感官,走进文本深处。如《拉萨的天空》中写到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其中“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写出拉萨的天空的特点,那种美讲是讲不出来的。我让学生反复吟诵后,使学生闭上眼睛脑中就会出现那天空,用全部的感觉去体验语言情景,使学生情感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虽然一时他说不出到底有多美,但他的脑海中却分明已感受到。
2. 借助形象唤起想象,走进文本。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充实表象。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1) 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2) 再看什么?(荷叶)(3) 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像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3. 创设情景唤起想象,走进文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造想象的情境,创造一个让学生想象的平台,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引导他们根据要求进行想象。
(1) 续说故事。但凡孩子都喜欢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在阅读课上,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扩展课文,续说故事,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2) 据文绘图。喜欢涂涂画画是小学生的天性。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知识面的局限,想象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但只要通过恰当的绘画方法去启发、引导和点拨,就不难使学生的想象展开翅膀自由飞翔。
(3) 表演、游戏。想象是学生体会情境和情感的重要一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文字属性有了了解的基础上的想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演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因素,通过想象再造故事情境,连成情节,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进行总体把握,达到高级的美感效应。
4. 联系生活唤起想象,走进文本。小语教材里的语言意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所积累的各种信息有着必然的联系。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更开阔。如教学《桂花雨》一课,让学生想象摇桂花的情景,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镜头,使这段文字的描述“活”起来,在脑中得以再现,这样就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