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老师在批改作文中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对培养作文兴趣、激发写作欲望有很大的作用,可以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事。
一、 尊重学生,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写个性化的作文。”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教师通常扮演终审法官的角色,学生的心灵倾诉,仿佛是呈给法官待审的宗卷,教师红笔一勾,便裁定此次写作的成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蹲下来看待学生的作文,多肯定,让个性化作文这棵幼苗在爱的保护下茁壮成长。
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作文从整体上讲,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要求的还比较少。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不能成天只对学生讲这里写得不行,那儿写得不好,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作文难和怕作文的心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的强化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鲜的材料……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只要作文有了好的方面,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断强化就会使优点得到巩固,缺点相应减少,学生增强了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作文分数低,这是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教师批改作文时,“分”抠得很紧,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一篇文章,能得个70分就了不起,有的学生甚至一学期作文都没有能得60分。之所以打低分,主要是教师把握标准存在误区,习惯用成人文章的标准去衡量,把学生的作文当文学作品看待,把课标中作文的总体要求最终目的作为统一标准去评价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师应抛弃这种片面认识,正确把握中学生作文的评分标准。不要吝啬分数,只要达到了本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好作文,就要给较高的分,以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二、 批改方法灵活多样
1. 当面批改。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师生可以互相研究、互相学习。
2. 教师分类批改。即将学生的作文按好、中、差大体分成类,同一类型的作文集中批改。这样批改的好处是:可以集中研究分析同一类作文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特殊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指导学生作文。
3. 学生互改作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事先提出批改要求,讲清批改方法,把学生组织好。学生批改后,教师要审阅、总结,及时纠正批改不当的地方。
此外,教师批改作文时还要写好批改笔记,把全班学生和每个学生作文的主要优缺点及其所记述的典型事例简明扼要地记下来,以备讲解和辅导用,教师经常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可以为不断地改进作文教学提供充分的依据,从而尽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作文评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某一个词语或某一句话、一个段落去分析诊断,提出修改的意见,大而不当的套话写了等于没写。教师评语的价值在于你是站在曲折处领路的那个人,告诉他某一段路是必须走过,鼓励他下一段路该怎样走为好。语文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课程,作文体现的更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可以给批语穿上“美丽的外衣”,让批语具体化、情感化并生动起来,丰富多彩,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生活启迪。
三、 评语必须短小、精悍、真诚
传统的作文评语,有总批,有眉批,有旁批还有补批,阵容强大,可谓无处不涉及,无处不囊括,而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后,往往只是看一下分数便扔进抽屉,束之高阁了。
如何使学生真正通过评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首先,作文评语应该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角度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评语必须锻字炼句,使之成为凝练的语言艺术品。要做到这一点,评语第一应该简明扼要。因此,教师写评语前应对作文有充分的了解,并以最简洁的文字对学生进行指导。
其次,应该富于启迪性,凝练的语言富有有效信息,使学生在寥寥数语中受到启发,有所顿悟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再次,评语应真诚,教师激发学生作文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将作文变成老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所,而要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教师首先必须真诚,必须善于用真诚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并用真诚与学生交朋友。学生愿意在作文中向老师请教,愿意在作文中和老师聊天。每次作文交上去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老师的评语。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文水平怎能不提高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