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创造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拉斯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21项指标,其中包括好奇心、敢于向权威挑战、能发现新问题等。在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立足课堂,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享受愉快和成功。
一、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教学气氛中,很难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传授活动,课堂气氛严肃紧张,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互动合作,而不是意志之间的冲突,或是对教师权威和尊严的威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来放松学生紧绷的神经,让学生在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 孩子才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 ,才能把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 思维、灵感等调动起来参加与课堂活动 。我们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和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向。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真 诚、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宽松活跃、自由开放的课堂气氛,并在这种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 创设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民主的学习氛围和互相促进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动脑,分工合作。但是要做到这点是有困难的,因为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能参与到群体中来;有的同学独善其身,习惯自己探索;而个别反应快的同学则不屑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时会严重阻碍学生发挥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互动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灵活多样,除了同质和异质分组外,还可以按兴趣分组、择友分组等。采用合理的不同的分组方法,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又能为智慧火花的碰撞、创新潜能的挖掘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三、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为本位,这种教学虽然强化了知识,但又从根本上丢弃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怀,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所有的问题为归宿。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是空着头脑走进课堂的,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古语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无疑处求疑,方可进矣!”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美国的另一位教育专家肯尼思·H·胡佛也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的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本课堂。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素养,激发创新潜能 ,能够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最终目标。小学生一个独特的解题方法、一个独到的见解,对于他自身来讲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们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课堂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程”。
“四突出”即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4-6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会了”、“会学了 ”,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 ”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 ,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程”即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互动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 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和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目标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评价学生,从而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
评价,对学生来说,应该像一个不断给他们加油的“泵”。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以求“多一把尺子,多培养一批人才”。
关注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个性化民展。我们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
关注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是指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家长等。
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改变评价内容过分倚重学科知识的现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潜能的考察与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健康发 展。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比,关注学习全 程,力求均衡发展。我们的评价在关注孩子差异的同时,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徐建成:《课堂教学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白云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