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88

[ 张凯明 文选 ]   

不曾预设的精彩

◇ 张凯明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语文教学界热议的话题。现代教学的民主与开放,使得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并由此生成了丰富的动态性课程资源。这种动态性资源是师生心智活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充满灵性,往往俯拾皆是,却又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不曾预设的精彩,把它的教育教学功能发挥到极致。
  “突发性”资源的巧妙捕捉
  一位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刚要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发现粉笔盒里的白粉笔用完了,只剩下几支彩色的,心想:白粉笔怎么这么快就用完了呢?用哪种颜色的合适呢?不如就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吧!于是,他灵机一动,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预习,你们认为用哪种颜色的粉笔写课题,最能表现济南冬天的特征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即兴的提问,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答案也是层出不穷,富有个性:
  “我认为应该用红色。红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而济南的冬天是晴朗的,很温暖;山上的雪也是粉红的。”
  “我喜欢用蓝色,因为冬天济南从天上到地下,自上而下全是蓝汪汪的,像蓝水晶。”
  “我觉得要用绿色好。冬天济南的水是绿色的,生机勃勃的。水藻也是绿色的,把终年储蓄的绿全拿出来了。”
  课堂上没有了白粉笔,对于从教一生的教师来说,总会碰到,也常常见怪不怪。但这位教师没有忽视这一突发的偶然,而是巧妙捕捉,及时化为教学契机,并开发为隐性动态的课堂课程资源,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悟来选择颜色,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到了最高点,思绪迸发,跃跃欲试。教师明察秋毫的教学敏感和见机行事的教学智慧,为生成动态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求异性”资源的深层挖掘
  《蔚蓝的王国》是屠格涅夫的一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在结束课文之际,教师抛出问题:“作者描写如此神奇美丽的大海到底要表现什么?”这一问引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答案。有的说是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有的说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也有的说是歌颂爱情的美好,有的则说是感慨岁月的流逝……学生各抒己见,为坚持自己的想法据理力争。这些回答标新立异,充满智慧的火花,但无疑又都是正确的、合情合理的。其实教师本意只是想让学生理解一个最基本的主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面对孩子们不拘泥于唯一的理解和闪烁着创造性智慧的语言,这位教师及时作出调整,对这些答案都给予了肯定。学生听到老师激励性的语言,都很兴奋,整个课堂沉浸在活跃的气氛之中。
  “出错性”资源的因势利导
  一位老师在做《沙子与豆子的分离》这篇实践作文时,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用“筛子”来分离沙和黄豆。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水来分离,理由是他平时看到过黄豆漂浮在水上,沙沉在水里。教师并没有急于否定他的想法,而是提供条件,鼓励他试一试,结果只有几粒浮在水面,大部分与沙一起沉入了水底,试验失败了。这位教师不仅表扬了这位学生想法独特,还启发他运用 “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原理,来完成这一实验。这位学生茅塞顿开,在水里加入了适量的盐,终于试验成功了。这位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居然得到了验证,心中自然信心百倍。不光出了一篇佳作,在后来的学习中,他思维特别活跃,冒出了更多新点子,有了更多新发现。
  学习的过程本是学生认识的发展过程,学习的趣味和收获就在“出错”与“改错”的探究过程中。
  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规划”的,着眼于动态生成,更能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这一预期的前提是,课前精心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课堂中更要依据学生认知的、心理的、情感的需要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富有灵性的创意性调整,实则是教师厚积薄发的产物。在火花闪亮的一瞬间,教师以自己敏锐的目光、丰富的学识、科学艺术的应对,捕捉和促成了动态资源的生成并加以充分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学习中产生的独特体验有了深刻的感悟。在师生交往中,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在激情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促成可遇而不可求的课堂动态性资源的生成,呈现不曾预设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

不曾预设的精彩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