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指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课外阅读,也就没有风和帆。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阅读量少,阅读面窄,阅读习惯差,阅读效果不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方法不当、阅读氛围淡薄、缺乏图书、缺乏必要的阅读引导和指导等。而书源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他一语中的——只有“许多花”才能“酿出蜜”。可见为农村孩子解决“精神食粮”——书的问题是提高课外阅读的首要问题。身处农村,受条件限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无法让学生拥有和城里孩子一样多的课外书,但也并非就无计可施,我们不妨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 借书促读,“计日以还”。古人宋濂的故事可能都听说过,他“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受此启发,我们可以发动全班学生到亲戚朋友家借书,老师也可以联系其他学校,借得一部分书,交给学生,告诉他们,几日便要还回去,因为不久要还,学生便会抓紧时间看,正像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计日以还”的心理,让学生抓紧时间读书,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2. 相互传阅,“以一当十”。农村小学藏书少,农家子弟购书少,但是“少”不等于没有。如何让“少”有的图书充分发挥作用,让它“以一当十”呢?图书交流可以达到。每家买好多本课外书有困难,但每家买一两本是没问题的,如果按一家每学期购买一本图书计算,两人之间相互换阅就变成了两本,三人之间相互换阅就变成了九本……小组之间相互换阅、班与班之间相互换阅、校际之间相互换阅……这样可看之书就多了,就能解决农村学生无书看的问题。这样做与其说是“以一当十”,不如说是“以一当百”、“以一当千”,再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图书,这样农村学生就有了可观的课外阅读资源。
3. 自愿组合、合购互阅。订一份报刊或购买一本书籍,少则几元,多则十几元,对一个学生、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是一笔数额不小的开支,有一定困难,而且只订阅一份报刊杂志或购买一本课外书籍,其所阅读的量是有限的。倘若全班同学自愿组合,合订一份或多份优秀报刊,合购一本或多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进行互阅,岂不可以花少钱,看更多的书吗?
4. 鼓励节俭,攒购“食粮”。尽管农村孩子手里零花钱不多,但还是有一些的,由于缺乏引导,大多数学生不是用于买零食,就是用于买玩具,这样不仅养成了贪吃、好玩的不良习惯,还造成了对学校环境的污染。如果加以引导,鼓励孩子自觉节约零花钱用于购买“精神食粮”,岂不两全其美?
解决了书源问题,使学生有书可读。在此基础上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和指导,这样才可能有效地改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才有可能使农村小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并得益于课外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涂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