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个体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些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互动教学情境,让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引发学生弹性地、多元地、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一、 设置阅读矛盾
阅读教学应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及原有知识水平出发来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寓言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故事中获得启示。在教学寓言故事《一路花香》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给文章另起题目,孩子们说开了:“两只水罐” “聪明的挑水工” “缺点变优点”……这时我问学生,全文只有一句话写到了路旁的鲜花,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一路花香”,这个题目是否合适?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置,挑起学生已有经验与认知的冲突,激发起他们与文本交流的强烈欲望,推动学生自我的学习向纵深前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对挑水工的一番话朗读感悟、对路旁美好景象朗读想象,孩子们发现原来“一路花香”就是对挑水工智慧做法的一种称赞!就这样,文本的寓意在孩子们的自我主动的追求中自然而然地被揭示了出来。
二、 提炼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写“两次感想文”,是当前日本中小学阅读教学十分流行的一种方法。我也常做这样的尝试,在初读课文后,让孩子们说说或写下自己的感想,然后以他们的“初次感想”为线索设计有针对性地阅读教学,让他们提升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最后,再次写下感想。这样的两次感想使学生获得了阅读与表达相融合的有机训练。
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初读感悟,学生们普遍写下:娜塔莎是个可爱的小姑娘,而萧伯纳太自夸了,因为有了小姑娘的教育才变得谦虚了。显然,这一观点与文本要学生感悟的目标有相悖之处,但它也真实反映了学生身处娜塔莎年龄阶段的认识感受。针对孩子们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他们着重关注第4自然段“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小女孩说的一句话就让萧伯纳“为之一震,并马上意识到……”,从中你仅仅感受到的是萧伯纳的自夸吗?这一问,把学生从对文本表面的认识引向深入。在第二次的感想中,有孩子这样写道:“萧伯纳能被一个小姑娘一句随意的话所震撼,并能反思自己太骄傲,还把她作为自己的老师,可见他是个时时处处谦虚的人呀!”由此可见,通过阅读感想平台的创设,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三、 琢磨阅读真意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感悟。当出现错误或偏差时,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孩子们自己获得阅读的经历,收获探究的快感。
盐城地处江北平原,缺山少水,这里的学生从没见过雾凇。学习《雾凇》一课,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弄明白“白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换词:“镀”还能换成什么词?孩子们通过品读比较,发现“镀”字描绘了松针、柳枝上的霜花是薄薄地、均匀地,一层一层地凝结上去的。学到这儿,我随即在黑板上画了几根柳枝,让学生给涂上一层霜花,孩子们通过文本的再阅读,进一步懂得霜花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一层地镀上去的,一开始只能是细细的“银线”。接下来,学生接着又给松针柳枝“镀白银”,孩子们形象地感受到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对银条、银松雪柳也有了直观的认识。
上述过程让孩子们自己“读”“比”“画”,在雾凇形成过程中多角度地捕捉值得探究的画面并定格,然后组织生生互动,形成正确的认识,感悟了语言的精妙与传神。
四、 整合阅读资源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进相关的“同题” “异质”的文本材料,通过在更大空间中对文本的解读,就能够使得课文中模糊的意义显得清晰起来,在完成新意义的建构时不断丰厚文本的情感,升华自己的感情。
学习《莫高窟》一文时,彩塑的个性鲜明、壁画的宏伟瑰丽,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一下子就能感悟到,难的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藏经洞的屈辱”。我在教学中适时出示冯骥才《人类的敦煌》中描写塑工们条件简陋、工作艰苦的片段和余秋雨《道士塔》中清政府出卖敦煌壁画及其他文物的卑劣恶行。有效的拓展,使阅读超越了文本内容低层次的徘徊,引导孩子走进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背后,赞美之意、热爱之情、痛恨之心油然而生,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当掩卷沉思时,有学生写道:“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了壁画上的飞天,持着十个世纪前的玉笛,吹着一千年的乐曲……我要把这首曲子献给我的父亲,是你用粗陋的颜料和画笔,用满腔的智慧和才情赋予了我如花的容颜、鲜活的生命……”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整合资源,实施有效拓展,让学生把薄薄的书读厚、读深,丰富他们的阅读情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