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66

[ 吴亚芳 文选 ]   

感受文字美好,享受阅读幸福

◇ 吴亚芳

  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但静观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有不少孩子思维懈怠,思想游离,在他们的脑海中,阅读似乎只是课本文字的视觉再现和教师语言的机械输入。久而久之,他们就体验不到阅读的幸福,也必将影响他们的心智成长。因此,唤醒孩子的心灵,促其投入到积极、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去显得非常重要。
  一、 提示唤醒,让文字活动起来
  为文者“缀情入文”,读文者 “披文入境”。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信息的再处理能力较差,脑中只是课本文字的再现,谈不到理解和感悟。如果改变教师引导方式,或有意外收获。
  教学《姥姥的剪纸》,体会“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时,不少学生感觉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相机引导:“来,继续读课文,让我们站在姥姥身边,看着她老人家剪纸。”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文中写姥姥“数九隆冬剪……甚至摸黑剪”的感觉。教师提示语中的一个 “看”字,及时提醒学生化文字为图画,形成这个意识后,再谈自己读书时的感悟,就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也水到渠成。教学《安塞腰鼓》,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你听到鼓声了吗?” “嘿,听,它在你耳边敲起来啦,再仔细听听,你感受到了什么?”
  类似这样的提示,听来平常,但对孩子来说已经强化了教师对孩子的亲情呼唤,拉近了孩子与教师、文本的距离,激起孩子的阅读欲望。同时“看”、“听”两个动词,已经在暗示学生:文字信息处理的方式是,把文字活化为图画和声音,让孩子如见其景,听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关注文字,放飞想象,激活思维,促进理解,从而感受文字的魅力。
  二、 钻研琢磨,让词语灵动起来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因此引导学生关注文字,在常见字上看出新意,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丰富学生思想世界大有裨益。
  《诗说晬语》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孩子们的眼中最具欣赏价值,常引得他们驻足其间的是诸如“鸟语花香”“山青水秀” “黄澄澄”“明晃晃”等等之类色彩艳丽、生动形象、读来挺美的词语,他们称这些词为“好词”。这也充分折射出孩子们阅读的审美取向。其实,字词本身并无好坏之别。如按孩子们的价值标准,那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是没有什么好词的,有的只是“攀、缩、微倾”这样看起来很平常的字词,但正是这种平常字词让父亲的背影定格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中,你能说这些平常字词不是好字好词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孩子关注这些平常字词,从平常字词中品出人生百味,感受文字奇妙。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这是《姥姥的剪纸》中的一句话。教学时,我让孩子们潜心会文,默读批注,体验祖孙深情,然后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和字词,写出体会。巡视中,我发现找到这句的有,但关注这句话中某个词的却没有一位。于是,在交流该句时我说:“这句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棒,你们发现了吗?”几经选择,孩子们终于找到了“拴”字。随后,让孩子们讨论“拴”字棒在何处?孩子们思索片刻,各抒己见:“‘拴’,表现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牢牢地吸引了我。”“还可以读出姥姥爱‘我’,不是强迫、命令‘我’留在家中,而是剪纸给我,吸引我。”“仔细品味,可以感受到‘我’对姥姥的感激与眷恋。”这时我相机评价:“是啊,真可谓是一石三鸟!这就是我们祖国文字的奇妙所在。看似平常,其实可有嚼头啦!难怪贾岛的‘推’、‘敲’,王安石得一‘绿’字成千古佳话。”以此激励孩子们关注细节,善于从平处见奇。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字词还有很多,如果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能及时发现,因势利导,那么一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字敏锐感受能力和准确、丰富的表现能力。
  文字的美好在于感悟阅读的幸福在于想象。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幽处览胜,常境探奇,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异,不断吸引孩子投入到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去,就好像在梦中徜徉!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顺河中心小学]

感受文字美好,享受阅读幸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