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最忌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因为这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杰作,一般性的解读、常识性的梳理,学生一般能够做到,教师在教学中无需花太多的工夫。新课标要求师生合作探究,对教师驾驭文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本如何解读,关键在于找准切入口,找准了,就能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思维新天地。
那么,怎样找准切入口呢?笔者认为:
一、 从情节切入
《铃兰花》是一篇唯美的散文,通过生活中的一次历险,表达了孩子成长需要磨炼,需要父母的精心谋划和引导这样一个主题。作者在情节的安排上别具匠心,文中小孩被带入“地狱”感受惊悚后,又在父母的引导之下,一步步战胜恐惧,最终为母亲采得了美丽的铃兰花。情节波澜起伏,不断推进,饶有情趣,处处设伏又在情理之中。在教学中应以孩子的心理渴求——“责任感”为切入口,小孩子由恐惧到战胜恐惧正是孩子这种责任感在起决定性作用,独自完成了去“地狱”采花的“壮举”。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抓住孩子的责任心这个节点,让学生顺藤摸瓜,理清前因后果,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 从主题切入
鲁迅作品含有深刻的主题,他的小说也具有穿透力,《祝福》就是典型。在偏僻的鲁镇,茶余饭后的谈资居然将善良的祥林嫂置于死地。这里不仅有斯文的鲁四老爷、怜悯人的庙祝、善女人柳妈,甚至还有陪着祥林嫂流泪的老女人等,他们无不“关心”祥林嫂的命运,在他们的尽心“帮助”下,祥林嫂被一步步地推进了地狱,即使进了地狱她也要被锯成两半,再受痛苦。大年夜祥林嫂孤零零地结束人间的生活,被掩埋在皑皑的白雪中,而此时鲁镇的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祝福。这是多么沉痛而可悲啊。封建礼教桎梏下妇女的命运是小说的核心。“祝福”,什么人在祝福,在祝福的背景下祥林嫂却一步步走向了地狱,这是谁之罪?
三、 从悬念切入
莫泊桑的《项链》可作多元解读,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说那串项链是“假的”,小说就戛然而止,玛蒂尔德的命运会怎么样呢?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激起学生多种联想:有的说她跳河了,有的说她疯了,有的说她从此以后抛弃了小资的虚荣,有的说她成了一名勤勉的劳动者……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作出自己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情节中去寻找各自的答案证据,在激辩中探求思维的契合点,这样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价值观。
四、 从细节切入
有了细节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药》是细节描写的典范,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人物中有穷人、有富人、有刽子手、有帮凶、有老者、有青年,不一而足,人物有动作、有语言、有心理、有神态,一篇小说简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个细节使人物性格纤毛毕现,且不说那个老实善良的华老栓、凶残蛮横的康大叔,连没有正面出场的红眼睛阿义都十分传神。在教学中,大可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大致掌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笔者特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要写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他与主题“药”有何关系?学生没想到,老师会从这个细节处切入。其实小人物更能反映大主题,由这个青年的愚昧无知、趋炎附势,更能揭示出社会的黑暗、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就可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确实是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理解鲁迅对民众劣根性的深刻剖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黑暗的社会不仅吞噬着病残的小青年华小栓,也在残害着身体健全的年轻人的心,“药”的主题就更加深刻了。
课文是很好的例子,教师一定要好好理解其中的奥妙,千方百计地挖掘其真正的闪光点,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升其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