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606

[ 王庆祝 文选 ]   

陈情,是因为“两难”

◇ 王庆祝

  《陈情表》作者究竟要陈述什么“情”呢?笔者认为,贯穿全文的就是李密的“进退两难”之“情”。
  文章第一段以凄楚的笔调写悲惨的童年,父丧母嫁,全靠祖母抚养,透出了对祖母深深的感恩之情。接着作者又写了家庭的困难处境,“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家门不兴,孤独一人;最后又陈述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自己不能离开。作者为什么要陈述这些呢?因为他想告诉晋武帝,自己不能来朝廷做官,是因为自己不能离开高龄又多病的祖母。祖母对自己恩深似海,“九岁不行”而能抚养“至于成立”,老人家该花了多少心血!而由于家门不兴旺,我一旦离开,便无人照顾她,这样“夙婴疾病”的祖母还怎么活下去呢?
  既然不能离开,那就不离开吧!但不离开行吗?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写到了“圣朝”对自己的器重,先是“察臣孝廉”“举臣秀才”,后是“拜臣郎中”“除臣洗马”,再后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想尽孝,可朝廷又要他尽忠,在忠与孝之间,李密“进退两难”。面对“两难”,要选择就必然作思想斗争,那作者又是如何斗争的呢?
  文章第三段就是写痛苦的思想斗争。选择尽孝!“圣朝以孝治天下”,尽孝符合国家的“施政纲领”。而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我这一走,与我“更相为命”的祖母必死无疑,多么残酷!而且我又是一个“本图宦达”的人,面对朝廷 “拔擢”“优渥”的“宠命”,我感恩还来不及哩,还能有什么其他想法呢?惟有竭诚尽忠呀!如此,忠与孝就又这样纠缠起来,让“我”就这样“两难”着。
  好在“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于是,“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两全的办法,那就是先尽孝,后尽忠。这也许就是一个孝子、忠臣最佳的选择。
  所以,陈情的主体部分表现的主要是自己“两难”的处境。正是因为两难,才要陈情,才能打动人,正如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选择悲剧的形式陈情,有价值,足以打动高高在上的皇帝。要不然铁定选择一端,那还要陈什么情!
  当然,高明的写手总能于堂皇的理由下表现更深的含义,李密也不例外,在“两难”的表面下,同时隐藏了忠臣不事二主的执着、对朝廷“逼迫”的不满、对武帝可能猜疑的辩白等,但这些深意都必须藏于“忠孝两难”的表面之下,否则,一切都将失去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杨集中学]

陈情,是因为“两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