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所任教的班级里种自己的试验田:她让学生读名著。在初一的时候,她的学生考试成绩一定是全年级最差;到初二的时候,她的学生考试成绩已处于年级平均水平;到初三的时候,再也没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能够赶上她的学生。
她的校长强有力的支持使她种好了自己的那块试验田。我不禁想到:如果她没有一个支持她的校长,那么她坚持不下去;如果她的学生读名著的收益不是三年之中就显现出来,而是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显现出来,那么,她也坚持不下去。她成功了,应该有她成功的诸多理由,但我相信,她的名著阅读教学绝不会是为读而读。
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而“写”是“读”的自然结果,所谓“思维训练” “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全在“写”中体现出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都说现在的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生气,缺乏真情,因为当下中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是不争的事实,但生活积累的浅薄厚重应该与是否有智慧的引领有关。
智慧的教师会在学生的阅读与生活之间搭一座桥,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去梳理、归类属于自己的生活,去回味属于自己的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的感觉”,把这些生活细节、心灵感悟形成单元形成系列。学生在整理归类中、在回味感悟中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意趣的提升。让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看自我,去看世界,作文自然有“真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作文自然有“真情”。
以下是我以“弧线”的系列训练为抓手而进行的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
顾城的小诗《弧线》,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顾城的这首小诗简洁单纯,也正因为如此,让读者有了无数的解读,这些解读甚至是相互背离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学习这首诗。我们不在诗意上胶着,而是借助“弧线”这个意象开展了一次有意思的语文拓展训练。
一、 诗句赏析
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取决于语言的深奥、表现对象的怪异,而在于是否有诗美。在画家眼里,弧线是最美的,弧线的美,在于形式,它是一种几何形态的美、动态的美。如九曲桥、彩虹、半月这些带弧线的事物,往往给人优美的感受。诗人选择这几个带弧线的画面,排列在一块,引导人们产生美的遐想。
顾城发觉了这点,这与他长期学画亦不无关系;而作为一个诗人,他又比一般人,也包括画家,更加敏锐,因此,他也就容易更自觉地把自然的弧线动作叠加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一个整体”的建造,给人以自然的愉悦。
诗人将四个弧线的意象并行排列,诗中的四个意象都构成弧线:鸟儿在疾风中划成弧线,少年捡币弯成弧线,葡萄藤延伸成弧线,海浪退缩弓成弧线。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生活、自然、社会充满了几何中的“弧线”,抑或是优美的弧线,抑或是曲折的“弧线”。
这首小诗的意义也许在它的社会内容上,但更在于它把抽象的形式美也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所以,赏析这首诗,我只在诗句本身的形象性上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在诗意营造的美好氛围中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
二、 仿句训练
简单的诗句,引人遐想的意象,唤起学生对自我生活的关照,于是仿句成了轻而易举的事,请看下面的习作。
稻谷因成熟/谦虚地低头风儿一时的调皮/逗翻了金色的麦浪(裴娜)
我们因喜悦/而上扬的嘴角(王芳榕)
父母因劳累/而隆起的后背大树在倒下时/划破天际的巨响(周怡)
母亲弯下腰/轻轻爱抚幼子天空因爱美/而蜿蜒的彩虹(李苑)
少年跳起/抛出的篮球 秋风吹动落叶/缓缓飘落(朱言沁)
落叶因归去/而旋动的舞姿 流星因思念/而急切地探望(吴烦)
这些习作选材广泛,有自然、生活,有事物、事件,有静态、动态,这些诗句调动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场景的记忆,在形态之外更表现了情感。
三、 诗句扩写
高度的概括力是诗人除想象力之外的另一种能力。作为诗句,它允许有许多不确定性,所以这种高度概括和跳跃正是诗歌美感的要素,但是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需要的是具体明确的描写、表达。于是进入第三阶段训练:将自己的诗句扩写。
李苑:春日的一天清晨,阳光明媚。公园里,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幼子,来到公园赏花。孩子很是兴奋,踩着还未熟练的步伐,像个小精灵似的,摇摇晃晃地在花间穿梭。妈妈在一旁站着,笑着,眼睛里投射出满是慈爱的目光。突然,妈妈原本恬静的脸一下子神色紧张起来,孩子摔倒了。妈妈匆匆向孩子奔去。还好,孩子没事,妈妈顿时松了口气。母亲并没有伸手扶起孩子,而是给了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孩子大为不解,但还是很不服输地努力爬起,而后,拍拍手上的尘土,脸上满是自豪,母亲弯下腰,轻轻抚摸孩子的头,在阳光下出现一道美丽的弧线,这是母爱的光辉,犹如两旁初放的春花,绚丽却不招摇。
吴烦:积淀了数年思念的流星,在茫茫宇宙中,无时无刻不在寻找,预计好某时某地,迅速滑落,尽管短暂,但足够记住你的面容,携着你我完成了我的使命,我现在可以自由了,享受那一刻重心沉落。欲仙堕尘的快乐,我可以不顾一切,捧着你的所有,奉献我的美丽,一直一直地往下往下,直到你欣喜的笑容消失。我的急切,牺牲不只是我的身体,还有独特的美丽,黑幕上也不会永远保留我银亮的足迹,正因为如此,我的身姿,我的神秘,我的弧线……我知道,你记住了。因为,我看到,即使我消失了,你还是会笑得那么幸福,灿烂夺目。无底的渊,你的笑,渐渐沸腾我的血液。
以上两段文字,一段叙事描写,一段心理描写,赋予原诗句以饱满的形象、生动的情节、连贯的思路,这正是一篇大作文必须有的华彩段落。
三、 话题作文
诗句、段落的铺垫已经打开了学生的创作思路,激发了他们的倾吐欲望,布置一篇以“弧线”为话题的作文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美的弧线
暨阳中学初二(4)班 陈诗莹
青春好比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
我们都在探索最美的东西。
【一】
清晨,天空仍是灰色,空气很湿,粘稠地迷漫在四周。穿着清一色宽大臃肿的校服,顶着原色的头发,匆匆地向不同方向走去,有的口里含着早饭,不同色系的校服与不同方向的人流汇聚在一起。夹杂着不耐烦的响铃声。
学生们背着书包,呆滞的眼神有些盲目,成天的繁忙而重要的任务形成三点一线——家、教室、食堂的生活,而无限期地延伸应试教育的锋芒向同学们刺去。只是它们很会伪装,化作一枚一枚的分币。
只是家长们相信,那会是孩子辉煌的未来 。
于是他们逼迫孩子把分币捡起来。孩子弯下的身姿成了美丽的刺痛人心的弧线。
【二】
不大而密集的教室里,头上灼热的白炽灯发着光,低头看书或者埋头写作业的孩子都是有梦想的。他们在老师、家长的殷殷期盼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奋力拼搏着那书里的两个大字——“拼搏”。笔下的XY,或者是ABCD都是未来组成的重要的一部分。太阳见了,也尽最大可能的笑了,满满的一教室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了他们的身上。学生的身上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光圈。那柔和的阳光是最美的弧线。
【三】
路上的行人依旧匆忙,为了赶上下一班车或者拿到一个月的全勤奖而忽视了身边的一草一木。
他们忘了身边的那个原本矮小的葡萄藤,已经长出了藤蔓,向四周围延伸出嫩绿的触丝。因为怀揣着梦想,所以能够长大,在阳光下。
【四】
因为播种了希望的种子,因为怀揣着梦想。
所以,能够长大。所以,会有以后。
弧线,以它独特的外形存活在这个社会上。
这就是青春的姿态。
青春,就是最美的弧线。
(此文发表于2010年2月7日《江阴日报》)
新课标新课程,时代在变革,一切都在求新,作文教学也是越来越热闹、华丽,堆砌了各种技法的名词以作文制胜的葵花宝典的形象出现在书店、课堂,这些过分华丽的外部包装和技术化处理使得作文多了粉饰,少了本真。
“大道至简”,作文教学亦然,作文教学的至法该是个“无”字,无喧哗、无机巧,叶圣陶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说到“我手写我心”。学生的“心”,一方面来自自己的生活,一方面来自阅读。智慧的教师应该在引领学生读经典名篇、欣赏精彩之余,唤起自我创作的动力。读、思、悟、想、仿,一切不着痕迹,就如雪落无声,大地早已银装素裹。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