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36

[ 王育兵 文选 ]   

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

◇ 王育兵

  语文知识点纵横交错,呈网状结构,而学生思维就是编织这张网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在不断扩大这张知识网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编织”能力。
  我曾听一位老师教学《伊索寓言》(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颇有感受,现撷取几个精彩教学片断,与大家共赏:
  一、 《狐狸和葡萄》
  师: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葡萄?似乎尝到了什么样的滋味?
  生:我仿佛看到了那葡萄像一颗颗翡翠,晶莹剔透。
  生:在那又大又绿的葡萄叶下挂着的葡萄,紫莹莹,圆溜溜,好像一颗颗宝石。置身其中,犹如进入珠宝的世界。
  生:秋天,一串串的葡萄又圆又大、晶莹透明,像玛瑙似的。
  生:葡萄酸酸的,甜甜的,味道十分鲜美。望着那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我垂涎三尺。
  生:我仿佛看到一颗颗又大又紫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就像玛瑙般漂亮。那甜甜的汁液似乎已经流淌出来了,馋得我口水直流。
  师:是呀,狐狸见了这葡萄也馋得直流口水,能用上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吗?
  生:馋涎欲滴。
  生:垂涎三尺。
  师:对,于是他想尽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请你们用上几个词语形容一下此时的狐狸。
  生:千方百计、绞尽脑汁。
  生:费尽心机。
  师:可是,任凭狐狸怎么绞尽脑汁也是白费劲,同学们可用哪些词语描述?
  生: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无济于事。
  生:黔驴技穷。
  生:瞎子点灯——白费蜡。
  师:大家能用上刚记住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吗?
  (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们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活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教者在上述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大师的这一理论精髓,唤醒学生已经积累的、与课文语境相符的语汇,构建起简述寓言故事梗概的“骨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要点,水到渠成。词汇的积累在小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借助词去认识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辨别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学生才会进行生动的创造)
  师:狐狸吃不到葡萄,但心犹不甘,于是他说——(引读)
  生:(齐读)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师:狐狸的这种言行,我们可称之为什么?
  生:自我解嘲。
  生:自我排解。
  师:不同的心态和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局。想象一下,若其他狐狸也看到了成熟的葡萄还会有怎样不同的心态、应对的方式和结局?
  (学生设想出各种答案。)
  师: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课后你们还可以根据狐狸吃葡萄的话题编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不过要对你们编出的故事作点评论哟,看看哪些狐狸的心态与做法是有益的,哪些又是有害的,好吗?
  (感受:不同的心态和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局。“酸葡萄”、“甜柠檬”常挂于民众之口,学生对此也有些感受。教者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行故事新编,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语言表达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更关注了心理成长,很好地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可谓一石多鸟)
  二、 《牧童和狼》
  师:朗读完这则寓言,同学们能想象出善良的村民起初听到牧童的谎言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吗?
  生:村民们奋起救援。
  生:也许他们立即放下手头的农活,奔向村边。
  生:也许他们在飞奔时摔下山坡,伤口鲜血淋漓。
  师:是呀,牧童的一句谎言可能给善良的人们带来多大的伤害呀!能概括说说都有哪些方面的伤害吗?
  生:谎言给善良的人们带来的伤害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可能是物质方面的,也可能是肉体上的。
  师:对!正是这样的伤害打造出了一把把牢固的心锁。人们不再信任谎言者,到头来谎言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里还有一个反面教材:
  (出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师:读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体会到什么?
  生: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生:说谎的人害人害己。我们应做一个诚实的人。
  (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必须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学生才能够内化吸收。《牧童和狼》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然而调查发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十之八九。教者指导学生想象说话,再通过阅读历史故事,让孩子们深切地感悟到正是谎言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伤害,才打造出一把把心锁,阻隔了人与人间的信任与沟通,以至于戕人害己。由这一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培养学生语感深刻性的物质基础。“标签式”教学所以有害,就在于变相地强迫学童记诵别人的思想,不能够将这些思想活跃于他们的心灵里,长此以往,学生对此便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肯接受的态度)
  三、 《蝉和狐狸》
  师:同学们,朗读完这则寓言故事,我们觉得故事中那蝉真像神探柯南呀!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位神探怎样作出推断,揭穿狐狸阴谋的?
  生:蝉发现狐狸的粪便中掺杂有蝉翼,于是断定狐狸吃过它的同类。
  生:(沉思)蝉高高地栖息在树枝上,狐狸很难捕捉到它呀,一定是狐狸使了诈。狐狸怎么欺骗蝉的呢?这只蝉想:一定是狐狸用花言巧语让自己的同类上当受骗的。
  生:这只蝉兴许想:狐狸夸我的歌声美,并且要我下树让它看看我的歌喉,这是故伎重演,我且先用一片树叶试探试探。于是蝉摘一片树叶扔下树,狐狸立即扑过去,这证实了自己的推断。好聪明的蝉呀!
  师:是呀,这只蝉耳聪目明,它洞察狐狸“赞美”背后的险恶用心,他觉得这居心叵测的“赞美”是什么?
  生:是口蜜腹剑。
  生:是巧言令色。
  师:对!这只蝉看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才免遭灾难。大家能用线索图表示出蝉的推断,再写出自己的感想吗?(指名板演)
  生:狐狸花言巧语→诈蝉下树→捕蝉、吃蝉→狐粪掺杂蝉翅。
  生:狐粪掺杂蝉翼→狐吃过蝉→狐不使诈难捉蝉→狐口蜜腹剑骗蝉→笨蝉受骗上当→丧身。
  生:(补充)智蝉观察推断、扔叶试探→揭穿狐谋→免遭灾难。
  师:同学们也当了一回神探,体会到了什么?
  生:一切推理总是从观察实验中得来。
  生:一个聪明的人总是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师:伊索用寓言告诉我们这样的真理,其实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也有类似的话告诫着一代又一代,知道是哪些话吗?
  生: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感受: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少年期学生处于这样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思想、判断和行为,还多少带有儿童期意识生活中的“具体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不断丰富少年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完全适时、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对他们进行适量的逻辑思维训练,既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可能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者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收效甚佳。我们应该也必须将思维的训练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环节中去,这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智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杨集中心小学]

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