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在平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常常担心学生读得不流畅,就一段一段领读;担心学生读不懂,就一遍一遍讲;担心学生学习不主动,就一个一个地提问题,让学生照本宣科地答出来;担心学生没兴趣,就一次一次玩音像,做游戏;担心学生考不好,就一遍一遍做习题,答试卷。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仿佛是“绿叶”,衬托教师“红花”的风采,即便是展示才能的机会,往往也为少数能说会道者垄断,多数学生当“观众”,这样的阅读课让许多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不能释放学生自我的阅读潜能。要使阅读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释放主动阅读的潜能。
第一,让学生自主阅读,享受读书自得的乐趣
阅读是儿童先天的需要。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珍惜他们主动阅读的热情,放手让他们自己读书,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体验阅读的快乐,汲取语文的滋养。实际上,儿童的阅读兴趣是容易被激发的,只要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感悟就行了。经过自己探索、琢磨后明白吸收的语文才是一种悟性,能生成悟性的阅读才真正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儿童在成长阶段,课文中的道理,即使教师讲得再清楚,他们也不可能一下子明白,因此大可不必和学生对峙、较劲。教师唯一正确的态度便是从心底里尊重每一个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惟一的教学策略是善于启发诱导,努力做到“道而勿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教学和谐了,学生不畏惧语文,又乐于独立思考,师生共同营造“和、易、思”的教学情境,学生必将走上乐读善读、熟读精思的绿色通道,感受到语文阅读的蔚蓝天空。
第二,让学生充分阅读,修炼自能读书的能力
语文具有工具性,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能读书的能力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练就,只有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所谓“让学生充分阅读”有几层含义:一是要让学生自己读;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三是让学生对优秀作品反复地读;四是让学生多读好书,拓宽阅读的领域。要真正“让学生充分阅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让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无间。当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能增设诸多的干扰信息,也不能添加语言文字以外的附加成份,还不能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繁琐的练习,更不能给学生增加因分数名次带来的精神负担。排除了一切干扰后,学生就可以静心地投入文字阅读,仔细地默读课文,潜心地思考,会心地领悟,悉心地揣摩,才能真正将人物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溶解于心,才得以生成自己的认识和选择,真诚地感动和质疑。学生由此汲取了语言文字的内涵,也激活了他们的语感。
2. 要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一般历程。在指导“精读”课文时,不妨引导学生在文章里走几个来回,徜徉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再回到整体把握;从语言文字到内在蕴含,再回到语言文字;从“写什么”到“怎样写”。在阅读过程中,既关注全文的主要内容,揣摩作品的叙述顺序,又关注关键词句的意义;既关注精彩语段的诵读积累,又关注作品中人与自然的情感和命运。让学生逐步把握精读课文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 指导学生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一是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如:形象生动的叙事、写景的作品,就需要选择朗读,借助形象思维,再现文章描述的情景、人物的形象、事物的特征,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说明性文章,需要通过默读思考,认清说明对象,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优秀诗文只有诵读才能入境、动情、积累语言。二是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比如,为了探究某一个问题需要查找有关信息,就必须运用略读或浏览,便于准确、快捷地过滤次要信息,把握有用的信息,再重新加工组合,来回答或说明探究的话题。要让学生懂得前者是语文的“章句式阅读”,侧重培养理解、感悟能力,训练朗读、默读、背诵等基本技能;后者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信息式阅读”,主要是训练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者在充分阅读的前提条件下相互包容,相辅相成。
第三,让学生持久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人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基本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终生有益。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l. 查找工具书、参考资料的习惯。在阅读中遇到生字新词、疑难问题能及时请教工具书,翻阅有关资料,加以有效利用,促进阅读理解。从发展角度来看,从小养成这种好习惯,有利于学生养成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网络资源等的习惯。
2. 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标出重点、难点,或者加上点评或注释,这对积累知识、加深对读物的理解都有帮助。
3. 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及时地做摘录,把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或片断摘记下来,把自己的感想表述出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并进,对发展语言、激活思维、提升认识都非常有益。
4. 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习惯。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乐于讨论交流,这样的阅读充满活力,生长智慧,激发探究,有所发现。
可见,让学生释放主动阅读的潜能,就会生成持久的阅读兴趣,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将成为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