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57

[ 孙汉明 文选 ]   

以情悟文

◇ 孙汉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讲课,情思横溢,以情动人,才能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再说文章也是有感情的,尤其文质兼美的佳作,无不倾注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如果能真切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妙处,自然就能进入艺术境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语文素质的提高。怎样才能达到以情悟文的目的呢?笔者的看法是:
  一、 披文入情,感染学生
  既然为文者是“情动而辞发”,那么读文者就应“披文以入情”,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深入体验文章中作者寄寓的感情,以求得和作者感情的沟通。如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有一段就写了作者的心境: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久要倒的么?活该!”这三句话把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无比仇恨,用看似平淡、实则激昂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尤其“活该”二字,铿锵有力,斩钉截铁,凝聚着作者极强的爱憎之情,一字千钧,叩击着读者的心弦。教师只有真正从作品中感触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并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讲起课来,才能情如出己心,话如出己口,才能用自己的感情去启动学生的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达到净化思想、陶冶情操、以情悟文的目的。
  二、 剖析形象,唤起美感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大师给我们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既具体可感,又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接触这样的形象,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物高尚情操的影响和感染,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形象的美,以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剖析形象既要着眼于人物的外貌特征,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外表美,更要分析那些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行动、心理和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灵。如对《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马玉祥的分析,看外貌,“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里,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纯朴可爱。”这种纯朴的外表美,正同他纯朴善良的内心世界和谐一致,真是神形一体了。他在谈到钻入浓烟火海之中,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朝鲜儿童时说:“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这发自内心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爱朝鲜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通过这样的具体分析,学生必然产生审美的情趣,不知不觉地为这一光彩照人的高大形象所感召,并由此激发起学习英雄、奋发向上的雄心壮志。而在分析反面人物时,也要由表及里地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学生对假丑恶的憎恨和反对,并由此唤起对美的热烈追求。
  三、 导入意境,领悟情理
  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展示的那种情景交融、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深邃的意境,能使情感得到勃发,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文中有旨,或弦外有音。教师应设身处地地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欣赏作品描绘的景时,感受其中深邃的情,从而引起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如讲《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现这样三幅图景:远眺“白日依山尽”,巍峨的中条山笼罩着苍茫景色,落日正沿着山脊徐徐下沉。俯瞰“黄河入海流”,汹涌澎湃的黄河一泻千里,奔向大海。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展示在面前,怎不令人心驰神往!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观赏更高远的景象,于是又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佳句,寓登高方能望远的生活哲理于其中,使诗的寓意得以深化。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想象的联想,入其境,感其情,明其理。
  四、 品尝语言,陶冶情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凡名篇佳作之所以流芳后世,经久不衰,语言优美是重要原因之一。教学中,教师如有驾驭语言的艺术,将那些形象飞动、感情色彩鲜明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讲深、讲活,同样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引起美感。如朱自清的散文《春》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春意图,不仅给人以颜色,也给人以味觉,动静相衬,美妙无比。语言生动逼真、传神,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不仅领略到词句的美,还会为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初春景色所陶醉。
  另外,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富有感情。要善于把握课文感情基调,喜怒哀乐,随文章的“情脉”而变。要注意抑扬顿挫,音响要适度,快慢要适中,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春雨霏霏,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的情趣,点燃起情感的火花,在情感的渲染、陶冶、交融中,使学生主动积极、兴趣盎然地获取知识,探求写作奥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北蒋实验学校]

以情悟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