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然而,新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 “人文性”的过度膨胀,课堂上出现“泛人文教育”现象,谈感情,说感受,合作讨论,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浮泛,致使不少学生学了六年,上了千余节语文课,仍是阅读不知大意,写作不通文理。为此,笔者甚是怀念传统,怀念传统而经典的语文教学之法——寓写于读,读写结合。
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也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是寓写于读,读写交融,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平台。 现就此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讨。
一、 诵读品味,培养良好语感
所谓语感,是指人对语言的感悟力。学生如能练就敏锐的语感,不但可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可具备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作文水平自然就上得去。而语感的训练主要在语文课上。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1. 注重朗读品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课上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其中特别要注重朗读指导,在读中品味。朗读要让学生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并通过视觉、听觉、言语运动的联合活动,去感悟课文语言艺术的美。如《西湖》一文描绘了西湖山水风光的奇丽,可以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感知欣赏它那韵味十足的优美语言,明快流畅的抒情笔调,运用娴熟的修辞手法。
在读中,要让学生学会细细品味。如《小蚂蚁》一文中写一只小蚂蚁死咬住一条小虫,这时“伙伴们赶来了,一只,两只,三只……来了一大群,把虫子拖进洞里。”这里就要让学生边读边品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从而悟出“一只,两只,三只”这一组数量词平实中的妙处,它既实写出了“来了一群”的具体形象,又摹写出了蚂蚁鱼贯而出渐次增加的生动情态,还勾画出孩子全神贯注观察的意趣和情景,这样的妙笔,只要让学生品出“味”来,他们会百读不厌。长此下去,学生不但爱“品”,而且善“品”,不仅学课文时品词析句,而且写作时也会推敲自己的语言。
2. 学会咬文嚼字。读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像吃一道菜肴那样对文章的字字句句细细咀嚼,让他们嚼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悟出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咬文嚼字最好的方法是比较辨析,可以词与词比,句与句比,段与段比……比的方法也有换比、漏比、互比、对比等。如《一个苹果》中写战士们“激动得流泪”,可以让学生读读比比,同是激动流泪,写法却不同,步话机员小李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别的同志都在“擦眼泪”,而连长也迸出了“幸福骄傲的泪花”。从而懂得遣词造句要富有变化,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
又如《燕子》中“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句话中“痕”字用得非常特别,可以用换词法引导学生发现,咀嚼品味所用词语的准确传神。先提问:“几痕”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哪些意思相近的词?(几条,几根,几缕……)再追问:可是这里为什么不用几条细线,几根细线,几缕细线?一个“痕”字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在远离地面的高空中,电线看起来若隐若现,模模糊糊,似乎只能看到不明显的电线的痕迹,细细的电线在空中隐约可见,若有若无,这与落在它上面的燕子虚实相生,相映有趣,一个“痕”字让人觉得作者用词的匠心独具。)这样比较剖析,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仓库,又使学生感悟到课文语言的精当传神。
3. 加强背诵积蓄。小语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写作方法都堪称学生习作的楷模。如《轮椅上的霍金》中霍金外貌刻画的传神,《孔子游春》中泗水河畔的美妙春景,《灰椋鸟》中百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等等,都令学生百读不厌,像这样的名篇佳作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还要适当补充课本以外的背诵内容,抓紧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让他们储备一肚子的名篇佳作,背诵百十个精彩片断,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积蓄语言、增强语感的手段。
二、 借读悟写,掌握语言规律
1. 读中学习基本写法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类文章,这些文章各有特点,但同类体裁的文章,同一单元的课文又有其共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前后联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文章的基本写法和一般的语言规律。如通过《赶海》《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等记事文章的教学,让学生懂得:记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要写清六要素,其中事情的经过是文章的重点,应具体描写。又如通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写景状物必须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并学会怎样按顺序抓特点观察描写景物。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怎样前后照应,如何开头结尾;作者怎样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等知识、技巧,我们都要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一一体会,并让他们灵活运用。
2. 读中化解大作难点
在读中学习基本写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单元大作的渗透训练。即发挥单元教学的整体功能,把单元大作的重点、难点相应地渗透到单元阅读教学中,体现“循序渐进,化难为易,读中学法,写中用法”的单元作文训练观。如苏教版五年级第二单元的作文是:“认真观察一种动物。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观察动作要仔细,要有耐心,要反复观察……然后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教材安排的课文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本次作文训练是达到五年级作文教学“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有顺序较细致地观察事物,能把观察所见所闻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意通畅”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点;同时在小学“写景状物”类作文纵向序列中,肩负着“培养观察事物兴趣,学习观察方法,有顺序抓重点细致地观察景物及把景物写具体”的训练重任。因此应安排如下读写结合训练: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瀑布》,培养观察自然,观察事物,尤其是观察动物的兴趣;学习《变色龙》,懂得观察动物外形要按顺序,抓特点,发挥想象,观察动物动作要仔细,要有耐心,要反复观察,练习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观察一种动物,并仿照课文第9自然段练习描写动物外形;学习《金蝉脱壳》,进一步学习按顺序、抓住特点细致观察事物,以及有顺序抓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并仿照课文第1、2自然段进行动物动作的仿写练笔。这样通过一阶段有梯度的渗透训练,学生对单元作文训练的难点,从认识→理解→运用,从感性→理性,从读→悟→写,到单元大作时,学生就有了较充分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就能较顺利地完成单元大作的训练。这样寓作文训练于阅读教学中,符合认识规律,降低了作文难度,能真正使学生学会作文,形成能力。
三、 及时练笔,促进技能形成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课文是学生习作的最好例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读写结合点,组织学生及时地大量地进行仿练,把学得的课文语言和语言规律及时转化成写作技能。
这里的仿练不仅仅局限在过去那种刻板的仿篇训练,而是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随时地灵活地仿练。仿的类型可以是灵便单一的仿句练习,也可以是综合性的仿段仿篇训练。仿写的内容可仿句仿段,可仿谋篇布局,也可仿语势笔调等;而仿写的方法也有套用、删添、改换、移植等等。这要因材施教,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应进行仿句造句训练;根据教材特点,选准读写结合点进行仿练。
仿写往往从单一仿写入手,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再从单一仿写发展到综合仿写,由词句到段篇,由组材到立意,渐入佳境。如仿句,开始要求把句子写通顺完整,接着要求把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其后还可仿照课文片断训练学生用同一个词造出不同句式的句子,用不同的词造出意思相同的句子等,这样的造句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而且渗透了作文训练的思想与方法。
仿写的方法有删添、改换、移植、套用等等。如《孔子游春》中有句“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在 “披文以入情 ”,“触辞而动情”后,可引导学生套用文中句式来描写我们的大自然母亲:
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 )是她的( ),
( )是她的( ),
( )是她的( ),
……
而仿篇是最综合的仿写训练,可套用作者好的构思方法,对自己的素材进行谋篇布局;可学习作者精妙的选材立意;也可模仿作者的语势笔调。另外,还可选择符合自己写作需要的词句,甚至语段,直接移植到作文中去。如《特殊的葬礼》最后有这样一段文字:“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与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菲格雷特总统演讲内容文章中没有具体写,这里可引导学生根据这段文字,结合文章内容,试着写写菲格雷特总统那篇演说辞,写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造性地借用课文语段,如文中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今昔景象的语段。
当然在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创造性地仿写,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将阅读仿作与观察生活相结合,做到大体模仿,仿中有创,直至独立写出自己的特色。
此外,除仿写外,读写结合还有许多练笔方式,如:
——提纲挈领。从阅读中学习分段、概括段意并练拟写作提纲。
——转化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把课文中的有关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
——改变人称。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记叙文,如游记等,从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或相反。
——空白补写。在课文情节的空白处,或略写处(不够具体、形象的地方),可让学生作一些合理的、想象性的细节补充。
——改变文体。把课文中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加上想象成分,或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等等。
——续写故事。让学生把课文的情节延续开去,加上想象再写下来。
——插图想象。教材中安排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都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插图练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然,在为学生提供感官享受的同时寓教育意义于其中。
……
总之,以学生的学情为主体,以课文的文本为载体,读中探写,写中促读,是切实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当然,寓写于读,读写结合,需要适时适度,如果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陷入盲目性,写者会江郎才尽,但如果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有效的巩固和检验机会,读者会眼高手低,一辈子不会游泳。因此,读与写要相辅相成,和谐融合,既要在教练的指导下掌握游泳的技巧,又要经常下水实践,这样才能在广阔的大海中游得既好又快。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