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用李海林先生的话说:“语文,就是主体真实的生活。”走进童心就是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学语文本身就是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读文本的学习行为转化为生活行为。《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试图实践的就是这样的理解。
师:哪儿打动了你,你多读读,想一想,你读到些什么?(学生自由读书,然后组织交流。)
……
片断一:
生:(读)……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师:不由自主?(边说边板书“不由自主”,并在旁边打了一个大问号)大家再练练这句怎么读。
生:(读)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注意突出了“不由自主”)
师:(又在“不由自主”旁边打了个更大的问号,什么也没说,等待学生发言。)
生:保罗发现这个小男孩与一般人的想法不一样,想继续了解他,所以不由自主地邀请他上车兜风。
生:我不这样认为,如果只是想继续了解他,可以再说说话什么的,也没必要邀请他兜风。更不会不由自主了。(众笑,学生自发地讨论,教师等待学生发言)
生:首先保罗是非常吃惊,他没想到小男孩会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语塞)没了。(众笑)
师:没了,你有吗?
生:保罗十分惊讶,他惊讶这个小男孩并不是想要索取,而是想要给予,这一点,也令保罗十分佩服。
生:小男孩也想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一辆新车给自己的弟弟,而不是自己想要一辆新车,说明小男孩更关心的是别人,这让保罗很意外,也很感动。
生:我补充一点,正是因为保罗被小男孩感动了,自己觉得要做点什么,所以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车兜一圈吗?”
生:他们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我觉得保罗也有想进一步了解小男孩的想法。两者合起来更好。
师:你说的也有道理。自由练练,把这段对话读好,注意,你一个人可要读出两个人的语气来,能做到吗?(生齐答,能,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然后交流你读到些什么)
片断二:
生:(读)车停后,小男孩……跑进了屋。……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返回来了。
师:你等等,小男孩是走进屋还是跑进屋?(生齐,跑)噢?(若有所思)你再读读。(生再读,注意了“跑”字,另一生读,很好)你读出了什么?
生:小男孩想节省一些时间,因为保罗可能有别的事。
师:为保罗着想,方便别人。
生:小男孩心情迫切,想让他的弟弟早一点看到这辆新车。
生:小男孩有点激动,同时又急于和弟弟分享快乐。
生:他很诚恳,爱他的弟弟,也很善良。
师:一个“跑”字,就能读出这么多,真了不起,谁再读?
生:(读)车停后……他把小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指着车……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
生:他干嘛把小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
生:(插话)无意中放的嘛!
师:这是一种想法。还有吗?
生:我认为小男孩是有意的,放高了,他怕他的弟弟不安全,又看不清楚新车。
生:如果弟弟喜爱的话,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还方便用手摸一摸甚至坐一坐。
生:那干嘛不放在台阶下的地上?
生:因为小男孩的弟弟是残疾人,放在地上肯定不舒服。
师:你从“放”中读出了什么?
生:小男孩很爱他的弟弟。
生:小男孩是有意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的,因为在前面,小男孩就请求保罗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跟前。由此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善良,也很细心。
师:小男孩的一举一动都透出浓浓的爱,还有哪句话也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读)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师:听出来了,你一定会送一辆新车。你怎么读?
生:(读)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师:你诚恳而坚定。
生:(读)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师:充满爱意。自由练练小男孩说的话。(生练习,指名读,很好)
生:(插话)看圣诞节橱窗,可以乘公共汽车,为什么小男孩一定要送一辆新车给弟弟呢?
师:是的,我也这样想过,不知小男孩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发地议论起来,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
生:小男孩深爱着他的弟弟,他想让弟弟自由地欣赏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生:或许有同学会问为什么小男孩不背着弟弟去欣赏橱窗里的好东西,如果这样的话弟弟会觉得小男孩很吃力,而感到……(语塞)
师:内疚。
生:而感到内疚。小男孩不愿意让弟弟有内疚的感觉。
生:小男孩就是想让他的弟弟坐上最漂亮的车,欣赏最美的东西,过最幸福的生活。
师:是的,我们也感受到了最美的爱,就是——(生齐)给予。在弟弟心里,在保罗心里,在我们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弟弟肯定会认为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哥哥。
生:保罗肯定会想,小男孩了不起,他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生:多么善良的小男孩,他有着金子般的心。
生:人们都会喜欢这个小男孩,所以小男孩的生活是快乐的。
师:有爱是快乐的,给予是快乐的。大家再读读这段话,让我们一起分享爱、给予与快乐。(生自由读,指名读,读得很好)
策略一:儿童化。儿童化首先就是主体化。来看这样一句话:“哪儿打动了你,你多读读,想一想,你读到些什么?”这里蕴涵着另一层意思,你读到什么就说什么。事实上学生也是这样做的,对“不由自主”的解读,有说惊奇于小男孩的与众不同,也有说出于感动而发出兜风的邀请,更有两者合一的。这意味这是一种开放,这样的开放来自于尊重儿童,从儿童自己的阅读感受开始。显然,开放是一个重要前提。
我们还要问的是:“从儿童自己的阅读感受开始”的背后是什么?是尊重主体的生活体验。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儿童自己的阅读是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阅读是主体的心理投射。所要指出的是,这个主体不仅指学生,也指教师与文本,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其重要性在于构建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机制,对话机制的核心就是保障每个人讲真话,“你读到什么说什么”,与此同时,话题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言为心声”,教师教学的首要支点在于引起话题,所以在“不由自主”处以问号暗示,在“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处引领个性化朗读。“言为心声”的真实是走进童心的逻辑起点。
策略二:体验化。在片断一中,当一学生说保罗是由于想“继续了解”而邀请小男孩兜风时,另一学生的发言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不这样认为,如果只是想继续了解他,可以再说说话什么的,也没必要邀请他兜风,更不会不由自主了。”这样的辩驳则完全来自儿童自己的生活体验,由此,我们可以说,在语文课堂中开放,尤为重要的是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不是现实生活,当然生活体验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更重要的也高于现实生活。
在片断二中,就小男孩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是故意还是无意的争论,教师的引领也是基于学生的真实体验,进而学生追问“为什么一定要送一辆新车?”这里的真实体验,显然指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自己的生活的真实体验,二是文本生活的真实体验,但两者是一个整体。显然,“生活体验”的真实是走进童心的重要基础。
策略三:整体化。“言为心声”的真实与“生活体验”的真实,两者的整合有效地建构了师生对话机制,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思考文本的真实性的确立,并与之有效整合。
分析教师与学生的一次次问答,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与语文始终统一在“可能真实”这个关键词上,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对生活的可能真实进行不断追问的过程,“真实性”的确立也意味着学生意义的获得,当学生发现了小男孩是有意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真实”举动时,当学生理解了小男孩必须送一辆新车的“真实”意图时,学生的读文本行为也就转化成了生活行为,因为学生完成的是一次精神生活的旅行。如此我们可以说,整体化的核心就是“基于生活体验的语文学习”和“基于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的真实统一。
“语文,就是主体真实的生活。”这句话的逆命题“主体的真实生活就是语文”是否一定成立?显然未必。
在实践层面,我们还必须思考“语文”这个关键词。看片断二的一个教学流程,从指导个性化读“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最后“大家再读读这段话,让我们一起分享爱、给予与快乐”,体现了“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循环。事实上,片断一、片断二的前一流程也体现了这样的循环。与这样的循环相对应,语文课要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到生活体验,再从生活体验到语言文字。这就保证了语文的真实,或者说这才是真实的语文。就两个片断而言,这个“回”就不够到位,如果最后再能扣住“不由自主”与“情不自禁”或者其他词等比较一下,那么语文味就更浓了。显然,语文的“真实”是生活语文的基本保障。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