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感悟】
《背影》是一篇传统篇目,教过好几遍了。本学期又要教《背影》了,备课时我翻阅各种教案,觉得传统的按部就班教法有点乏味。心想,这次教,我来换个教法,把“课眼”放在“泪”字上,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探讨文章的结构布局以及深刻的主旨,或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这个设想,我开始换个思路去备课。首先布置学生预习时探讨两个问题:(1) 文章共写了“我”几次流泪,每次流泪是因为什么?(2) 这样安排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第二天课上就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教学研读。
【课堂实录】
师:昨天晚上大家预习了《背影》,谁来回答老师布置的问题?
生1:课文共写了四次流泪。
师: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1:第一次流泪是因为家里出了事情:一是祖母去世,二是父亲赋闲,家里祸不单行,“我”此时感到心酸,自然泪止不住地流下,因为我当时已经是大孩子了,懂事了。
师:说得很好。请徐丹同学将这段读一下,要读出情感、语气。板书(的泪)徐丹同学读得声情并茂,把握不错。听了徐丹同学的朗读,谁来给填上一个合适的词?
生2:悲哀。
师:好,很好。(板书:悲哀)谁来告诉老师第二次流泪在什么情况下?
生3:第二次流泪是“我”看到父亲给自己买橘子的背影。父亲一举一动是那样的艰难,他的所做是为了一个二十岁的大孩子,可见父亲是多么地关爱自己。“我”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泪水就簌簌地流了下来。
师:好,说得好。请张路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其他的同学再次体悟,用笔圈出表现力强的动词。板书(的泪)
师:李凌同学你圈了哪几个?
生4:“探身、爬上、攀着……”
师:你觉得填上一个什么词合适?
生4:感动。
师:为什么?
生4:此时的父亲处在哀丧和忧愁的时刻,但他仍把孩子的事放在第一位,这更能体现父爱。“我”岂能不感动?
师:(板书:感动)
师:那么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5:第三次是在父亲离开“我”的时候,“我”在人群中再也找不到父亲的背影时流下的。此时的“我”觉得老父送来的是关爱,带走的是牵挂,承受的是苦痛,不觉放心不下,依恋之情油然而生,流游下了两行热泪。
师:给点掌声。(教室一片掌声)板书(的泪)谁来填?
生7:依恋。
师:(板书:依恋)这里最有表现力的一个动词是?
生7:“找”。
师:你说得很好,一个能在人群中寻找父亲背影的孩子是一个懂道理的人,可见孩子对父亲的感情也是很深的。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依恋感觉,有过依恋的举动。
生8:我在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妈妈送我到外婆家,在她走的时候,我拽住她的腿不让她走,不知为什么泪水直流。
师:好。父子情,母子情,情情相依。再看第四次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9:这最后一次是读了父亲的来信,得知父亲身体欠佳,自己又在异地他乡,不能立即探望老父,自感内疚,一阵心酸,泪水溢满了眼眶。
师:请张爱华同学读一遍。张爱华读得很好。板书(的泪)谁来填?
生9:怀念。
师:(板书:怀念)刚才我们对课文中的四次流泪作了分析,你能感觉到作者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吗?
生6:我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父子情深。
师:请你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6:父亲的情表现在对儿子的疼爱和牵挂上,儿子的情表现在对父亲的依恋和思念上。父亲是个好父亲,作者是个好儿子。
师:谁还有补充?
生10:我们写作文往往是夸一个贬一个,本文一方面写了父爱无微不至,另一方面又写了“我”也是懂理的。这“父子情深”应该理解为父对子情深,子对父情深才对。
师:以上两同学的发言对课文的把握是好的,理解也到位。下面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看看作者在选材立意布局方面的用心,看看你在这一课中学到了什么。
【教后记】
语文教学既要遵循原则又要灵活多变,有人说语文课要上成“小说型”,我想,这是从节奏上考虑的,主张要有张弛、激情。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内容上着手,上成“散文型”,形散神不散,围绕目标展开。本课把流泪作为“课眼”,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切入点是对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互动,既与老师对话又与文本对话,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本节课能体现激励、唤醒的原则,要比(作者介绍,字词疏通,范读课文等)按部就班的教法,新鲜活泼,学生参与得多,受益匪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的角色作了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不是越来越多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今天的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把握舵,既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能讲形式脱离语文教学的“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明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