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41

[ 臧公管 文选 ]   

文本空白点的挖掘误区

◇ 臧公管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即空白点。其实,岂止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点和未定点,优秀的文本都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
  空白点、未定点是教材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来源,以它的空白召唤着学生的无穷联想,从而实现其知识、智慧和情感价值。因此,这些“空白点”恰恰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拓展点、增长点”。
  挖掘“空白点”已经成为教师细读文本的重要抓手和时尚做法。然而,就是因为这些空白点的“不确定性”给教学中“误解”空白点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最近,笔者听了不少一线教师的语文课,发现这样的现象还真不少。梳理一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文本空白点时常见的误区有如下几点。
  误区一:违背学生认知水平的挖掘
  【案例】
  《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第七册)教学片段:
  师:诗中的哪些字词,哪些景物让你感到了离别之情?
  生读诗,小组讨论。
  生1: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一次又一次地劝朋友喝酒,舍不得老朋友离去,让我感到了离别之情。
  师:是啊,举杯相送,感慨万千,这送行酒(板书)令人产生离别之情。
  生2:西出阳关无故人,元二就要告别朋友到安西去,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也是离别之情。
  师:路途遥遥,相会无期,送别故人(板书)也是能体现诗人离别之情的。还有哪些景物让你感到离别之情?
  生沉默。课堂陷入了一种沉闷的气氛之中。
  师(见学生没有反应,便顾自滔滔不绝地解释):在赋别诗中,因“柳”与“留”为“谐音”修辞,诗人还常常以“折柳”相赠表示惜别,表示相思。这“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柳”就成了相思柳了;而雨从云中落下,就像是跟云告别,这渭城朝雨的雨也就是离别之雨呀……因此,相思柳、离别雨(板书)也是能体现出诗人的离别之情的。知道吗?
  生:知道了!
  ……
  案例中的老师一厢情愿地讲述自己所理解的诗歌内涵,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结果使学生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殊不知,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际,用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该老师的做法是很多老师在挖掘文本空白点方面存在的误区——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样的“挖掘”又有多少价值呢?
  误区二:违背主流价值观的挖掘
  【案例】
  《落花生》(人教版第八册)教学片段:做花生还是做桃子、石榴?
  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他们是两种不同人的象征。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句子,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大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认为父亲的话有些不对,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
  生2:我觉得桃子、石榴、苹果挺可爱的,我很喜欢它们。
  生3:老师,你不是说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吗?难道桃子、石榴、苹果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有错吗?
  生4:其实桃子、石榴、苹果比花生更值得赞扬,因为它们是“表里如一”嘛。一个人有才华就要大胆地张扬自己,这样别人才会知道你。
  师(很高兴):你们提得真好!的确,现在的社会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但是,更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那你们愿意做桃子、石榴,还是愿意做花生呢?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做桃子、石榴!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要个性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于是,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师无原则地“保护”学生“质疑声音”和“个性见解”的现象。像《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很执着,不达目的不止啊;《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很聪明啊等观点也得到老师的认可甚至赞赏。
  《落花生》一课所倡导的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张扬、不炫耀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非常可贵的。无奈的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单纯的学生也不能幸免于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做花生还是做桃子、石榴?这不单纯是一道人生选择题,而是灵魂归属的抉择。课的最后竟然出现了学生往错误方向“一边倒”的小高潮,它显然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荣辱观是背道而驰的,不能不让我们心生凄凉。但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孩子们成长的引路人,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是如何塑造学生灵魂的呢?教师的价值观念、教学观念有没有问题呢?
  误区三:违背事件发展实情的挖掘
  【案例】
  《桥》(人教版第九册)教学片段:
  师(深情地):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父子啊!那么,通过老汉的“揪”和“推”可见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时间就此停住,老汉会喊什么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话题自由写话。
  (投影出示话题:
  1. 父亲从队伍里揪住儿子,——儿子啊,
  2.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3.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喊道:,猛然间,一个浪头吞没了他!)
  学生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开始思考横线上的内容。几分钟后,学生们开始陆续举手,读自己补充的内容。
  老师设计这个话题,本意是挖掘文本空白点,让学生走近这对父子的崇高灵魂,可是,在那个生死系于一线的时刻,老汉有闲工夫“教育儿子”吗?有那啰嗦的时间,儿子早就跑过去了。这显然与事情本身的发展实情是相背离的,因此,学生的回答也显得苍白无力。
  误区四:远离文本重点的挖掘
  【案例】
  《负荆请罪》(苏教版第十一册)教学片段:
  师:廉颇从当初的蛮横、不服气到知错改错、负荆请罪,想象一下,这几天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1:可能蔺相如的话被韩勃告诉其他门客后,传到廉颇那里的。
  生2:也可能是廉颇去上朝时,那里的大臣们告诉他的。
  生3:也许是丫环们在街上买菜时说漏了嘴,传到廉颇耳朵里的。
  生4:或者是廉颇家中的哪一个门客把利害关系告诉廉颇的。
  (学生中还有的说廉颇在打猎时听别人讲的,或说是在酒馆中听小二讲的……)
  师:那廉颇将军在到达蔺相如府上之前是怎么做的?一路上人们看见了会怎样想?怎么说呢?(学生来了兴致,一个个把手举得老高)
  生1:老师,廉颇这样大叫一声:“来人啊,把荆条给我拿来。我要向蔺大人请罪去。”
  生2:廉颇走在大街上,青年人看见了说:“哟嗬!堂堂赵国大将军,你也有今天啊?”
  生3:老人说:“廉颇将军这是得罪谁啦?犯不着亲自背着荆条去啊!他可是我们赵国的大哥大啊!”(众大笑)
  案例中的课上得不可谓不热闹:师生对话互动频繁,学生争先恐后、小手林立,老师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是,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种热闹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将学生的注意人为地转移到了与文本无关紧要的话题上去了,远离了文本,变成了漫无边际的自由发挥。到了最后,学生们口中的“台词”,竟有点像《武林外传》中人物的“语言穿越”了。一阵大笑过后,还能留下什么呢?
  崔峦老师曾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文本空白点的挖掘和训练,的确是实现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少老师都会如上述案例中教者一样,为了单一地追求文本空白点挖掘的深度和标新立异,结果背离了文本、背离了学情,在“花哨”与“深刻”之间徘徊。究其原因,还是对文本空白点的“误解”。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只有充分阅读文本,并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入乎其内,徜徉其中,潜心涵泳,依据文本创作的特点以及文本审美价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准确地引领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并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这样,我们就能还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阅读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埠子中心小学]

文本空白点的挖掘误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