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如果将这一理念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我认为,只有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 潜心解读文本,弹性预设课堂教学
根据以往的经验,拿到一本教材我们总是先翻阅单元的训练重点、每课的课后练习,查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然后在各类教案集上寻找适合自己的教案;后来允许资源共享了,更多的教案是在邮件的传递中或者网络的下载中实现的。平日里繁重琐碎的工作几乎成了我们不用认真解读文本的最有力的借口。孰不知,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那课堂任何的动态生成几乎是空谈,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预设都很难达成。解读好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和谐。”
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弹性预设,这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重要部分。所谓“弹性预设”,就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一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他们是不是感兴趣,这一段可能有哪些生活的体验,这里学生会不会有很多感悟,这里学生有没有想象需要放飞等等;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此外,还要把学生的质疑空间预留其中,多设几条质疑发展线。只有这样进行了弹性预设,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使课堂达到和谐。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灵活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弹性预设的首要特征。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活动的板块设计,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可以作这样的预设:一是引入课题后,让学生质疑。根据对学生的研究,我们可以预设出学生的问题: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二是以“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作为这篇课文语言训练和人文感悟的切入点,设计出三大板块:1. 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所以他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这一板块中重点品读、感悟“不少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2. 爸爸因为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所以他才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这一板块中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这样的一个爸爸却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感受小作者悲痛万分的心情。3. 为了让所有人不再失去亲人,所以他才会发出这样的呼声。在这一板块中,以小作者的切身体会进行品读、感悟。这三个板块可以以学生讲到的顺序进行教学。特别是第2与第3个板块,如果学生先谈到第3个板块,那么在教学时就自然地把第2板块穿插进去,在深刻感受小作者悲痛的心情的基础上进行第3板块教学。如果学生先谈到第2板块,那么先进行这一板块教学后,第3板块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弹性预设为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打开了大门。
二、 充分尊重学生,真实展现教学过程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只是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做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在课堂中,我们总是觉得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到位,朗读还不够有滋有味,情感共鸣还不够默契,而我们又总是想尽了办法要达到自己设计中的理想状态,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程序化,缺乏了应有的生气和乐趣。和谐语文课堂追求的是真实、自然。我们要调整心态,俯下身子看孩子,孩子的世界毕竟与我们的世界是不相同的,学会等待,学会宽容,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是真实的、完美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接受的真实情况,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交流机会。
1. 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真实的学生,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也许超出你的预设、也许滞后于你的预设,真实的课堂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而不能死抱着教案一成不变,置学生的疑问而不顾,照着课前设计的轨道走下去,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命的灵性的。我们的每一节课里,都应该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那是最美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教学案例:
(1) 善待差异——“别着急,他还没说完呢!”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执教《程门立雪》一课,要求学生用“尊”字组词,一位学生说:“尊,遵守的尊……”引来学生哄堂大笑,但贾老师神情自若:“别着急,他还没说完呢。”继而转向该生:“是遵守的“尊”去掉……”学生心领神会,连忙说:“是遵守的尊去掉走之底,就是尊敬的尊。”
(2) 精准点拨——“我喜欢狐狸……”在学习《狐狸和乌鸦》时,当老师让学生交流自己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时,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故事的寓意有更明确的认识,便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里的谁呀?一学生马上回答:“我喜欢狐狸。因为他运用聪明的大脑,想办法骗取食物,而且失败两次都不泄气。”
此话一出,全班哄笑,眼睛齐刷刷看着老师。这时教师既没有当头棒喝,也没有进行所谓发展性思维训练,而是等该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讲完后,反问道:“狐狸不劳而获骗取食物,是聪明吗?他的不泄气是做好事还是干坏事呢?”学生一下明白了狐狸根本是狡猾、欺骗,它的不泄气为的是干坏事,丝毫不值得提倡。
2. 呈现真实的学习结果。真实的课堂不能成为精彩结果的呈现、优秀学生的表演。有不少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精彩,就放弃了真实的学习结果。课堂中,少数优等生成了演员,而大部分学生被剥夺了思考与展现、交流的机会而成了观众,更有甚者,有些课前还进行了精心排练。这样的课堂不仅失去了生成的机会,也失去了生命的魅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真实展现学生的学习结果,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小松鼠找花生果》时,同学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 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2) 小松鼠在哪里找花生果?(3) 小松鼠怎样找花生果?(4) 小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果?
前几个问题学生通过朗读很快找到了答案,惟独最后一题学生意见不统一,有的说小松鼠找到了花生果,还有的说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果。在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的时候,我不是简单地给予评判,而是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导学生朝着有序有利的方向发展,调动了学生的有效参与。
辩论中,学生有的忙于看书、找句子、读课文,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有的睁大眼睛盯着对方发言,随时准备反驳。一组同学说从“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找到一个花生果”可断定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果;另一组同学说,小松鼠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花生果,但是蚯蚓已经告诉小松鼠花生果长在泥土里了,等到秋天,花生果成熟了,挖出来就一定能找到花生果。学生在辩论中,不断向对方质疑,在相互质疑中,学生调动一切学习因素,挖掘自身的一些学习潜能,使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小松鼠能找到花生果。
三、 善待学生疑问,灵活解决课后存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课后存疑是正常现象,是一种真实的、和谐的课堂表现。因为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时是问题还未解决已经下课了;有时是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教师事先没有想到而无定论的;有时学生的质疑是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确有意义的问题。当课堂中出现了其中任何一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要将问题搁置,也不要“快刀斩乱麻”下个定论,应采取存疑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余地,引导他们课后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留到恰当的时机交流解决。课后存疑,尊重了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习真正成了他们生命的历程。这样,学生才能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才能感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
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有意识地拓宽学习时空,注重课内外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大家解决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而对那些难以明白的问题,并不急于告诉答案,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根据老师教给的方法,自己去寻求答案。
如教学《恐龙》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恐龙为什么会神秘消失呢?我鼓励他们说:“同学们,你们课后可以问家长,也可以查阅资料,向课外书籍请教。我相信你们一定行。请大家准备好,明天上课交流。”在课外广泛学习中,孩子们知道了许多。从课外学习到课内交流,大家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请听第二天的精彩交流:
一位同学说:“我听爷爷说,恐龙身体庞大,吃的食物太多,最后地球上的食物不够吃,就一个个地死去了。”一个同学说:“我查看了资料,在6500万年前的一天,天上突然落下许多陨石,恐龙全都被砸死了。”另一个同学说:“我看了一本专门介绍恐龙的书,说那时地球常常发生火山爆发,恐龙因此而灭绝。”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最后我总结说:“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猜想,其实,恐龙为什么灭绝,至今是个谜。等你们长大了,再去探究这个问题。”
为解决课后存疑开展的学习是开放的,这样的学习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多元思维的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对教师自身不断发展、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在解疑中教学相长、和谐共进。
当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构建和谐课堂,绝非易事。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每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努力追求,精心经营;它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具有全方位的基本素质,如能言善辩的语言功底、海纳百川的阅读基础、敏捷睿智的思辩能力、兼收并蓄的“拿来”技巧、深沉博大的情意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生生不息,可持续和谐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