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中的闰土是作者着重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闰土来反应一个“变”字,以此揭示文章主题。因此,分析理解闰土的形象是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所在,这就落实到与闰土相关的语言赏析和细节品味。关于闰土的描写,文章中有很多段落,无论是少年闰土还是中年闰土,课堂上可以着手赏析的细腻句子和精妙词语也很多,本文从中年闰土的相关段落里找到了作者多次渲染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归纳整理为“二三四五”,以便更好地立体直观地来感悟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两次摇头
(1)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2)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两次默默地摇头,显示了闰土对现实的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满肚子的苦水无以倾吐。这正是那个社会底层农民凄苦生活的缩影,没有什么比这样的静默更令人担忧的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连动一下手的态势都没有,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可见一斑,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人们精神上遭受的虐待。
三处长烟管
(1)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
(3)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我们可以想象闰土默默吸烟无语的样子,所有的愁苦、劳苦、困苦、悲苦都在苦涩的烟雾中弥散开来,我们还能想象到闰土刻着皱纹的脸在烟气中沉默的样子。看着这样的特写,“我”肯定还会想象到少年闰土在金黄色的月亮下面手捏钢叉尽力刺猹的英雄壮举。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但也只能把这种感慨塞进肚子里。“长烟管”在文中不仅仅是一个道具,更重要的它是闰土所有“苦情”的集中展现,虽然它是默然的,但正因为此才是“大苦”。
四声“老爷”
(1)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2)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3)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4)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一声恭恭敬敬的“老爷”,犹似兜头一盆冷水,隔绝了亲密无间的纯真友情,隔绝了角鸡、跳鱼儿、贝壳、猹……还有那个金黄的圆月,把作者从虚幻的温情回忆中硬生生地拉回到冷酷的现实中,那种尊卑观念成了一层无可穿越的厚障壁,像一条银河隔在两人之间,万千话语徒剩惘然和伤感。闰土心中那储藏已久的欣喜与渴盼旋即灰飞烟灭,被浓重的悲凉、敬慕和隔膜所替代,只能把那一声亲切的“迅哥儿”深深埋在无底的深渊。
闰土不再用当年平等的视角来看“我”了,而是仰视,诚惶诚恐地仰视一个“老爷”。一个戴着封建礼制的沉重枷锁的中年闰土,唯唯诺诺,吞吞吐吐。当然,这不仅仅是闰土和“我”的悲哀,更是那个病态社会的悲哀。
五个动词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前三个动词展示了一个勤劳、忠厚、苦难的农民形象,后两个动词展示了一幅大小军阀、土豪劣绅把黑手伸向农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民苦不堪言的社会图景。至此,通过闰土的寥寥数言把整个社会大环境展现出来——社会不安定,战乱频繁。在这样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剖析闰土的形象,更为准确更为深入。我们也因此理解了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善良朴实的贫苦农民形象,一个饥寒交迫、心情愁苦,在磨难和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一个受尽摧残但还没有觉醒的农民形象。典型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产生了一个封建体制下的悲剧人物。
再如五个标点的运用,“阿!闰土哥,——你来了?……”虽然只有7个字,却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愕、悲凉的感慨。这里的标点不仅仅是“我”对闰土的尴尬,实际上故乡情结在此被彻底打破了,“我”犹如跌入了冰窟。因为回乡看到的萧索让“我”心生悲凉,将最后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了儿时伙伴闰土身上,而闰土的出现带给“我”的是更大的震惊与不安,“我”失去了所有的寄托和眷恋。
通过这样的提炼整理,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阅读小说文本,解读人物形象,继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人物品析,让学生有出乎意料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验。小说通过人物描写的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肖像、语言、动作及其生活态度方面的转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病态。一个精神死亡、肉体衰老、生活麻木的闰土在我们面前逐渐扩大起来,一个民不聊生、兵匪横行、官绅苛刻的社会在我们面前渐渐清晰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