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63

[ 于兴红 文选 ]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于兴红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那么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因此,对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在此,我想谈一些个人在兴趣教学中的思考和尝试,谨以此就教于各位。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他们希望父母朋友能理解、尊重他们,对老师同样有此要求。针对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征,我采用了“欣赏教学法”,即在平时的接触中、授课中,始终和学生们保持平等,真正理解、尊重、信任、欣赏他们。对于他们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我都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 “欣赏教学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我班的徐同学,刚升入高一时,语文成绩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像蚊子叫。一次批改周记,我看完他写的《父亲》,才知道他的父亲三年前就因公去世了。文章写法不算高明,但感情非常真挚。于是我和他一道认真分析了文章的得失,请他修改。我又对他重写的文章稍加修改,寄给《语文周报》,很快文章就刊登出来了。拿到《语文周报》后,我在班上对他表扬和鼓励了一番,我的鼓励、同学们的掌声使他显得有点“惶恐不安”,我看到他泪水盈眶。这次表扬后,徐同学的变化很大,同学都感到诧异。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声音高了,下课后也能主动和同学们说话了,他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有文章发表,其他功课的成绩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今年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克服认知领域里的困难,是激发其兴趣、动机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一些语文课之所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主要失之于浅和易,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攀登与遨游中尝到探索与拼搏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为此,我尽量抛弃单一的教学方法,突出综合性。在教《〈论语〉二则》时,我就顺便介绍了《微子篇》,并补充《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侍坐》;在讲解《滕王阁序》中“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一句时,我补充了李商隐的七绝《贾生》;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让学生看了碟片《红楼梦》有关片断;在教苏轼的《江城子》时,我教学生比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在讲孙犁的《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挑“大师”的刺,从文中找出了10多处语病……这些做法(适度补充,知识迁移,敢于怀疑大师),我认为很有必要,因为它既能帮助学生填补认知领域的空白,又有助于教师讲解课文,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材内容是丰富的,但如果没有多种教学手段,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不能持久的。采用多种教法,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虽然上课时学生分神、做小动作不能完全避免,但怎样尽可能多地减少学生分神的次数、时间,是能够做到的。我比较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在教《守财奴》《雷雨》《鸿门宴》等文章时,我就指导学生们演课本剧;我还把“家春秋” “焦点访谈”等栏目,引入课堂,以让学生们尽快尽好地掌握采访、主持的技巧。这样的口语课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教一些文字浅近、篇幅不长的文章时,我指导学生备课,让他们轮流上讲台来充当一回“小老师”;平时我在要求学生课后广看精读的同时,每周还开辟了“时文欣赏课” “读书交流课”让学生去阅读、交流;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我尽量打破旧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去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写出真情实感来,事实证明这种“以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教学非常有效果,因为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总是教师进行写前指导,讲一些写作技巧、要求及注意点,然后让学生去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只能算是前人、老师思想的版本,真有点“东施效颦”、“鹦鹉学舌”的味道。而“自由作文”的写作方式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的欲望,写自己最想写的,当然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发了。具体到某一节课,我也非常关注学生们学习的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亢奋”状态。为了激发学生最浓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有时采取欲擒故纵法,引出学生的兴趣;有时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其情感,让学生进入规定的情境;有时通过设疑、留悬念来活跃课堂气氛;有时让学生自由提问,以激发他们钻研的兴趣,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亲其师,信其道”。事实证明那些学识渊博、教风民主有魅力的老师更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魅力是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所教的那门课。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是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 “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偶像”。语文教师应该有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必须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语文发生兴趣。反之,知识面太窄,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是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也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我曾经在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质:幽默风趣、学识渊博、富有激情、文学气质浓、理解学生、教学方式灵活多变。这个调查说明教师的魅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