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29

[ 盛伟民 文选 ]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 盛伟民

  初中文言文就其选材目的、教学要求而言,就是力图引导学生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学生能逐步认同和吸纳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文言教学模式的建构,提出以下观点:
  一、 用熟读、背诵、默写等手段建构起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语感体系
  熟读、背诵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文言教学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句的内容,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词句的规律和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获得文言的语感,为下面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据此,在要求学生熟读、背诵时,尤其是在初一起始阶段,首先要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添一字,保持诵读的完整性。其次,对诵读时的语调、轻重音、抑扬顿挫等的处理要准确,保证读出语气和情感,读出节奏和韵律,从中去感悟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获得文言的语感。第三,对于一些传统名篇,更是要反复诵读,直至默写完整,无差错。如《醉翁亭记》以“也”为节奏感悟点,就能读出文章的美感。同时,适当增加古诗词及短文的诵读量,坚持每周一文,每日一诗,以渐进的方式力求使学生达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层面。第四,要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仅仅依靠每册《语文》教材一两个单元的文章,只能说是起到了一个精读的作用,而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常年坚持,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目前,教育界部分人士所欣赏的“私塾”式教学的盛行,也是对这一方式肯定的证明。
  试想,如果我们能用三年的时间以“诗词-短文(美文)-传统优秀作品”为线索,以“熟读-背诵-默写”为手段,学生的文言语感会有一个怎样的质的变化?我们的文言语感体系的建构就会走向成熟。
  二、 用句、段、篇的赏析建构文本的思想体系
  初中文言诗文就其内容而言,无外乎自然山水之趣,人文、事物之趣,独抒内心感受等。其中不乏名句名篇。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统揽全部六册教材,以渐进的方式,逐渐归类赏析,鼓励学生在赏析中感悟,达到独抒性灵的目的。如初中文言的开蒙之篇《童趣》,作者在对自然之物的观察中加入了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赏物有了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再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刻画,运用了白描手法,使简单的“一白” “一痕” “一点” “一芥”“两三粒”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则在湖景、山水之景中抒写了作者内心的思想等等,诸如此类。为此,笔者认为:建构初中文言文本的思想体系必须由浅入深,由《童趣》类文章中的个人之趣到《五柳先生传》的内心独白;由“无言独上西楼” “载不动许多愁”到“沙场秋点兵”“壮志饥餐胡虏肉”;由“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学生在文言学习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感悟“古仁人之心”,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逐步建构起文本思想体系。
  三、 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建构文言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除了帮助学生建构起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外,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就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题目分析,其主要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浅显文言短文的实际阅读能力,即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解读能力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运用能力)。为此,依据触类旁通的原则,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紧扣课文,深化课文的示范作用。一是要紧扣文言实词,尤其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如 “去国还乡” “死国可乎”“国险而民附”“此用武之国”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五个“国”字,在具体语境中其意义是有差别的。诸如此类,在课本中是不胜枚举的。同时,通假字也是一大要点。二是要理清文言句式。如:“为……所”句式、“者……也”句式等,要让学生做到耳熟能详,信手拈来。三是要对文言虚词细加分析,对虚词对文句中的语气变化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因语境、语气的变化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精当。学生只有在头脑中牢固树立起了知识体系的思维,才能处变不惊、熟能生巧地运用于实际学习之中。
  四、 以自主、合作、探究建构文言文教学的审美体系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对文言文中的人格美等,如果由教师之口说出来,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需要由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查资料,讨论后自主得出结论,这样的好处在于使学生的感受更真切、更深刻。为此,审美体系的建构必须建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之上,使之自成体系。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语感体系、思想体系、知识体系、审美体系需要有全局的眼光,持之以恒的精神,锲而不舍的努力。让我们在共同的追求中去营造焕发生命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