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73

[ 范忠琴 文选 ]   

让语文学习成为快乐的旅程

◇ 范忠琴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构建者呢?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会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1. 创设情境,形成阅读期待
  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成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1) 儿童多的地方是怎样的情景?(2) 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呢?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2. 创设形象意境,体悟文本意蕴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
  3. 创设想象情境,激活文本灵性
  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教学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艾滋病小斗士》中的恩科西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可他面对可怕的艾滋病,还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怎么和病魔作斗争,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这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想象中,学生对小恩科西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赞美之情不言而喻。
  二、 打破定势,让学生走上讲台
  多少年来,三尺讲台一直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是只属于老师的舞台。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藩篱,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初获成功的滋味。
  1. 让学生走上讲台“讲”
  首先,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悟体会。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上台讲述出来。学生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锤炼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其次,对教材中内容较浅的课文,老师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后当一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讲解时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适当点拨,而其他同学则要评价“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
  2. 让学生走上讲台“演”
  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的教材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负荆请罪》一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编为课本剧。老师指导学生在排练、表演中,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神态,都用心揣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和想象,大胆地创造性地把自己感知的知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既对知识有了深刻具体的认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应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说出自己的见解;要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走上舞台,演绎语文精彩。
  三、 联系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现在的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学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上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1. 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并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用心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鼓励学生多看书,拓展眼界,认识世界,提高学生审美体验,锤炼语言,提高语文的素养。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会让学生在书海中得到快乐的学习。
  2.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如学习了《水》后,安排学生对周围水资源使用情况做一个专项调查。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再如,我们组织学生当“语言医生”,从大街上广告、标语寻找错字、别字、不规范的字及语病,然后以各种形式向所在商店、单位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改正。同时,也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实践检验的机会。
   3. 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每天要求学生看十几分钟或半小时的新闻,并把所看到的重要的新闻先讲给家长、同学或老师听,再记录下来。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写下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国内外大事,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概括能力、事物的分析能力。另外,教会学生学会选择适合健康成长的电视节目,如少儿节目、科技博览、动物世界……让学生走出课堂,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勤观察生活,多思考人生,学生定能在这些宽广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收获多多。
  总之,给学生设计一条美丽的旅程,既让学生走进课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课文情感,又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广袤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南门街小学]

让语文学习成为快乐的旅程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