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对形成和发展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审美素质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时时渗透“大语文”的理念。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最重要方法,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养成阅读习惯,学生才能走进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组织读书演讲会,举办书评会、读书沙龙等;我们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走进阅览室、图书室,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我们设计了阅读卡,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填写,并进行验收、评比;我们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此外,我们还争取家长支持,请家长经常性地指导孩子阅读,帮助孩子切实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现在学生手上的《课外阅读》《乡土教材》等书还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有的学校书发下去就了事,学生也不把它当回事,“束之高阁”,成为“藏书”。那些课外读本是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它在配合课堂教学、扩大词汇量、开发学生心智、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理应高度重视。低年级可在课堂上拿出部分时间指导阅读,高年级则可采用课后检查、写读后感或举行朗读比赛等方法督促、鼓励学生阅读。
配合课文,阅读有关名著也是好办法,如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可向学生推荐阅读《水浒传》;学习《三顾茅庐》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三借芭蕉扇》可向学生推荐阅读《西游记》;学习《孟母教子》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字经》等等。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且开一些文学欣赏或讨论课,让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开卷有益。
根据“大语文”理念,学生学语文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一样宽阔。让学生知道,语文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问候,是商场竞争的充满智慧的广告词,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台词,是《人民日报》的社论,是联合国大会上会员国之间的唇枪舌剑辩论,是黄山的云海和奇松,是大漠的驼铃和落日,是端午节的粽子,是大年三十的家人团圆……语文也是同孔子、孟子的对话,是《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那颗善良的心,是奥运赛场上奏响的国歌,是南极长城考察站的飘扬的五星红旗,是国际互联网上的一个网页……总之,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语文是生活,语文是人类的文明。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语文原来是这样的有趣和丰富。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叫做“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另外,学校的宣传栏、板报,大街上的广告牌、商店的招牌,各种广播、电视、报刊,各式各样的人际交往等,都是语文,都对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产生着积极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沟通语文学科同各学科的联系。“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如周一早晨举行10分种“每周要闻”播报,每节课前讲故事或三分钟演讲,每周出一期黑板报和写一篇周记,每月举办一次优秀日记展评会,学生自办一期手抄报,每学期举办一次故事会、读书会、朗读竞赛、辩论赛、词汇接力赛、成语大比拼、猜谜竞赛、情景对话、演课本剧等等,都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这些寓教于乐的学习,提高了学生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掘了学习潜能,使学生在生活中读、看、听、写、说都做到有心、用心,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大语文”教学观,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它着眼于语文学习时空的拓展和语文学习内容的落实,注重的是对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只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践行“大语文”教学观,我们的教育才能顺应时代要求,才能把“以人的发展为本”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