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难教,除了没有明确的教法可依,更难的是作文的批改。长期以来的做法是: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精批细改,全批全改”成了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能力和态度的重要标志。学校和家长也都认同此理,认为只有这样做的语文教师,才是最认真、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老师精疲力竭不说,实际的效果却未必如意。而且要求每次作文本本精批细改,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且写作和批改的时间相隔很长,等全部批改好再去评讲,学生的兴奋期早已过去,连自己怎么写的也忘得差不多了,学生眼中大概只剩下老师批改的分数了。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修改文章决非雕虫小技,养成习惯也决非一般认识问题,这是一切学习写作的人修辞立其诚的过程,也是文章去瑕纯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写作能力的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意志力以及办事认真负责的品质,都将同步获得增长。尤其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更是如此。”从这句话中不难体会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对于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笔者就批改这一环节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尝试:
第一步, 教师浏览,成竹在胸
作文最能体现学生的灵感、才华和个性。“教学相长”,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尤为鲜明。教师在确定作文训练目标布置学生写作之前,肯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但不可能超越全体学生的智慧,学生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笔下展现自然也是多姿多彩。所以,待学生写完之后,文章及时地全部收上来,进行整体浏览。通过整体浏览,就可及时发现和吸收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评讲时思路更宽广,对学生的启发也更大。同时,通过整体浏览,也能发现大部分学生此次作文的目标是否达成,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当然,细心一点,还会发现有的学生作文与上次作文相比可能有了较大的变化,然后,把这些情况和评讲时需要用到的学生名字以及自己的思考记到作业批改本上。完成这一步,两三节课时即可。
第二步, 作者初改,文通句顺
常规情况,一般学生完成作文之后,不会去看第二遍,剩下的似乎全是教师的事情了。所以,在教师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后,第二天就及时把作文发到学生手中。拿到文章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大声地读给同座听,由同座指出作文会犯的常规性错误:错别字、常用标点使用错误、用词不当、语序颠倒、重复啰嗦、感情褒贬不清、语意不明等。之所以让作者大声朗读,一方面朗读比默看更容易发现问题,如果让作者自己看一遍,必然是一目十行,囫囵而过;另一方面,一般的学生,在没有讲评之前,很少能有兴趣仔细看自己的文章从而发现问题,读给同座听,既能提起自己的兴趣,也能让对方从朗读中听出问题。经过这个环节,对于能力较弱,学习态度马虎的同学大有好处,既能扫除其作文最基本的错误,也能提醒他注意语言规范的表达。
第三步, 师生共品,“激浊扬清”
因为有了第一步的准备工作,这一环节就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了。具体做法是:先把有共性问题的学生作文用幻灯打出,请全班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前提是一定要先说出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优点,尽量让这些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指出它的不足。对品评中肯,准确到位的同学,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学生评完后,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板书。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改活动,与学生一起发现,一起探索。这样做,既保护了作为错误典型的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能提醒其他同学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能激发大多数同学积极投入作文的品评环节。然后,依然用幻灯出示比较优秀的作文,按小组顺序依次评价优劣得失。因为此类作文优点比较明显,所以,也让评者尽可能说出文章的不足。当然,在讲评的过程中,可以有观点的交锋,教师也应及时作出评判,归纳总结板书。教师在这个环节对优秀作文要大加赞赏,在尽可能鼓励的前提下,让每个学生明确作文的方向和高度。一位学生的作文在全班亮相,供全班学生集体评改,如果写得不好,有全班同学的品评,有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归纳,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种压力,下次作文自然会慎重许多;写得精彩的,得到大家的赞美和教师的肯定,下次作文自然也会更加卖力。
第四步, 小组互评,沟通分享
“新课标”指出:“作文批改和讲评应讲求实效,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文章是自己的好”,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文章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偏爱,难以有冷静的思索。而对于别人的文章就可以做到冷静,能察觉它的优缺点。因为有了第三步的铺垫,学生对于此次作文的目标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好坏优劣也大致能分清。当然,在让学生互评之前,应该用多媒体给学生列出品评的一般要求及给出眉批和总批的一般格式。首先,看文章内容和题目是否一致,中心是否突出,观点和情感是否积极明朗,摒弃思想偏颇,情感灰暗,牢骚类的中心。其次,材料是否能为中心服务,是否新颖典型,或者旧的材料有新的理解角度,反对老套幼稚大而空的材料。再次,看结构是否清晰巧妙,积极肯定能够模仿学过或者读过的文章中一些精巧的构思:如模仿《风筝》中的悬念和铺垫、《羚羊木雕》中的插叙、《范进中举》中的对比等方法。再次,看文章的语言表达,是灵动细腻,是朴实无华,还是辞藻华丽,抑或意味深长,余韵悠悠。而且应给学生规定品评的重点,一次作文侧重一至两点,不求面面俱到。因为学生作文水平高低不同,批改作文的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可以按学生的好中差能力进行分组,尽可能兼顾每组每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个人给别人批语一定要慎重并签上自己的名字。通过修改的过程,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教学环境,体验自己的力量;让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也能相应地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既发挥了群体的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互改的过程,是取长补短的过程,也是共同进步的过程。
第五步, 作者再改,“凤凰涅槃”
“新课标”对写作的过程提出了要求。一是“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二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通过前面环节的逐步训练,学生就能反复思考原来的认识,从一点一滴各个方面意识到自己的谬误和不足。指导学生自改作文,也要有不同的要求。有的文章已经很精彩很优美了,还需精益求精,可以自提要求,改一字一句都可。如果涉及立意构思或材料使用不当的,那自然要修改段落、开头、结尾以至全文,摒弃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完善自己的作文。笔者在平时作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有些学生就已经有修改自己文章的欲望了,让学生自改,也是水到渠成的一步了,这也是让学生真正获得作文的能力。
第六步, 教师再阅,“完美呈现”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当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之后,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肯定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写作文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升学生作文的能力,学生经过自改以后,我会把作文全部重新收上来,再次浏览,有选择性地对部分文章作书面评价。挑选几篇优秀的作文针对性地对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等作文技巧以至文风、真善美性情等进行赞赏性评价,再特别挑选几篇经过大调整有明显进步的作文就其文章的某一处闪光点给予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并把这些文章张贴到隔壁班级的后面,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当然不可避免还有少部分学生的作文不符合要求,那自然要求其再次调整,争取做到基本过关。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尝试。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