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曾说过:“……(知识)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这番话一语中的——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此外,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此,语文老师们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地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语文阅读教学打开另一扇窗。
一、 课内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1. 阅读的内容是老师指定了的字、词、句、段、章,每个学生都一样,学生机械地读,机械地接收,这种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扼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 阅读的方式比较单一。传统的课内阅读教学大都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教师在备课中设计的问题牵着走。学生在被动地接受阅读任务的同时,也在按老师“默读这一自然段”、“大声朗读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等等指令进行阅读,殊不知在阅读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课内阅读实际上成了教师的教读。
3. 阅读的任务带有被动性。文章从字、词、句、章到语法、修辞直至艺术特色甚至于一个小常识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选择和研究分析的对象。可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能自主地去选择,兴趣爱好被丢在了一边,理解能力的高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差异被忽视,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文中寻求答案来应对老师认为“很重要”的问题。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学生被封闭在一个狭小的阅读空间,阅读被限制在固定的模式内,而自主阅读充满个性化、阅读人性化的要求得不到张扬。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认清课内阅读的种种弊端,根据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策略与途径,两者相结合,使阅读教学达到最优化。
二、 进行课外阅读的途径
课外语文是非常丰富而精彩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
1. 充分利用社区或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设形式多样的阅读课,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广泛涉猎,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阅读方式,或阅读或写作或读写结合,充分发挥阅读的效能。
建立班级图书角。对于阅读设施和条件较差的学校和班级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图书来源于班级内每个学生,把家中的书籍带2—3本就足以建成小型的图书角了,不但实现了“资源共享”,更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2. 结合教学,进行专题阅读。为防止学生在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时的盲目性而采用此种方法。如在教学《动物间的互惠互助》时,结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布置学生选择与动物间的生存竞争和互惠互助两种关系的有关资料进行阅读,对课本中的材料进行补充,并将阅读结果以板报和墙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3.利用网络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信息社会,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多样的服务,网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添上了翱翔于知识天空的翅膀,在那里,网络中庞大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知识更丰富,网络的声音、图像、文字同步显示功能,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让阅读更有趣。借助网络,学生们可根据学习语文的需要进行“以点带面”的完整性阅读,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学生上网查找安徒生童话中另外的故事。可以进行“同一主题系列性阅读”,如学了描写梅花的古诗后,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梅花的儿歌、童话或诗词等。
三、 进行课外阅读的策略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优化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为防止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使课外阅读真正有实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外阅读要讲究策略,以利用班级内的图书角为例,具体策略如下:
1. 选择。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的高低、理解力的强弱而自主地确立阅读的内容,自由选取课外书籍,真正让他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展示。
2. 尝试。学生通过阅读,初步读懂文章大意。
3. 交流。组织看过文章的同学进行交流,进一步读懂文意。
4. 质疑。学生针对疑难先独立思索,再进行交流、讨论。
5.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重点阅读,多角度进行深层次探究,采用朗读、背诵、仿写等方式进行练习。
6. 总结。学生对前面的学习内容、过程、方法及收获进行总结。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必由之路,我深深地体会到,追求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是我们提高阅读质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正道,让我们携起手来走进课外阅读的天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