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代呼唤个性化教育
教育的个性化是要求充分考虑人的个性的各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最终真正从人的特点出发去进行全面设计的一种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反对千篇一律,要求承认学生在智力、情感、兴趣、生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和个性来因材施教,并根据社会要求的能力水平进行差异性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质、智力水平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发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一切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传统教育,无论是农耕文明时代的教育还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整齐划一”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服从于国家目标,而个人自由、和谐发展的一面受到排斥、压抑,因而产生了诸多弊端,使教育变得面目呆板、教条机械,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张扬。在这种情形下,世界中小学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动向,那就是对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关注。要求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服务”。教育的个性化在许多国家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和制度等方面获得了全面贯彻。
二、 个性化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育的基本职能有二:一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二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乌申斯基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发展“幼年时期”的后期,即相当于我国初中学生的发展阶段,他们的表象逐渐丰富起来,再现与重构表象的联想能力开始发达起来。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课堂上,教师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采取的正是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的个性思想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地表达出来。为此,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阅读、课业评价、教育评价等方面形成个性化教育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 多渠道、多方位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一) 课堂教学中个性化的“教”与“学”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该是机械的、呆板的、千人一面的,而应该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是具体落实这一目标的主阵地。这一要求反应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倡导个性化的教与学。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学科要以“发展个性和特长”为教学的目的。
我们的语文教育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度缺失了教育的个性化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多年来唯教参及标准答案是尊,不敢越雷池一步,其结果是消弥了学生创造的激情,扼杀了学生应有的个性,最终使学生远离了语文。笔者在组内教研活动时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曾问及成语“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会吹竽的人也混在会吹竽的里面吹”、“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充数”……老师都说不正确,叫了好几个学生,最后有一位同学偷偷地查字典后,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成语词典上的意思,老师这才松了口气。还有的老师,常常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把一些可以有多种分段方法的课文“定死”为一种标准答案。在这样的例子中,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这样的期待将导致封闭。封闭必将扼杀个性,扼杀创新。倡导个性化思考,就不应该期待唯一的所谓标准答案,要从期待标准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戏剧《威尼斯商人》时,因为初中学生初次接触话剧,所以我非常担心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戏剧中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是如何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形象的。当我想给学生打个“预防针”时,他们却创造性地提出化被动为主动的想法,即分角色演戏。我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结果,学生充分探讨人物的性格特征,不仅课堂气氛非常好,而且经过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分析文章时都能恰如其分地概括。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二) 阅读中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由于每一个学习主体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等千差万别,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按照现代阅读理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重塑期”,因此对于阅读和写作教学,教师除了要注意到学生的共性以外,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笔者曾经讲解过题为《爱》的课外拓展阅读题,文中的大意是:一只成年北极狐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顾自身的危险,和北极熊作殊死的搏斗,最终北极狐爱子的决心和护子的勇气迫使北极熊放弃了捕食。在这篇文章阅读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谈谈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想。但当我将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即“歌颂了一种崇高而伟大的母爱精神”讲解给学生们听后,其中一位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动物世界》曾经介绍过北极狐是严格遵循一夫一妻生活体制的,雌雄都有看护自己幼仔的本能,而本文没有一处提示这只北极狐的性别,怎么能肯定说一定是“母爱”而不是“父爱”呢?对于学生的质疑和反驳,我一时束手无策。细读文章后发现学生的质疑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们顿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笔者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答案,选用了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答案:表现了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亲子之爱”。
通过这件事,笔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上的很多东西其实是说不准、道不清的,很多问题都不只有一种答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
(三) 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个性化的评价机制
现代语文评价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在坚持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使语文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位学生服务。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用于评价的题目必须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鼓励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教学评价一般由教师来完成,但也应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评价的机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评价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以上只是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个性化的肤浅探讨,当然,充满个性魅力的课堂教学还远不止这些,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的研究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笔者相信,只有坚持个性,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学生才可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将他们那充满智慧的灵性慢慢挣脱外界的束缚,闪耀出动人夺目的光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平望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