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堂的有效拓展即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将知识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留意语文课堂的有效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以致用,有利于体现语文教学的寓教于乐,有利于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留意有效拓展,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析:
一、 有效拓展的目标要多元
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拓展的要求会有相应的改变,但其指导思想、引导方向应指向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于有效拓展,首先确立目标要灵活,其次不同内容的拓展在目标上应有所侧重。如教学《我与地坛》一课,让学生读文中的景色描写,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作者是如何由悲观绝望到想明白了到心理彻悟到有了生活的希望。使他们掌握了景色描写在抒发人物情感方面的重要性,也掌握了在写作中如何进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这就是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拓展。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就可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有所侧重。文中对昔日瀑布的描写之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赞叹;而对如今瀑布的描写的悲,又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惋惜。我引导学生把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辉煌、曾经的雄伟与如今的枯竭、奄奄一息作比较,并通过影像资料再次呈现,给其视觉上的冲击,让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葬礼”的特殊与必要,并在心灵深处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教育,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当的拓展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有的放矢,遵从目标,尤其要以三维目标作为衡量的尺度,切不可喧宾夺主。
二、 有效拓展的设计可多样
当下,一些教师堂而皇之地认为课堂的拓展耽误时间,不如放在课后拓展;或有的拓展形式过于随意,教师信手拈来,随口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如课后读读与课文有关的书,查找一下作者的资料,把课文讲给父母或小伙伴听……这样的拓展有时是低效的。长此以往,学生们习惯了这种随意性的教学拓展,也就不会在意了。其实,拓展要有效,还需注重形式的多元化、精致化。有效拓展根据教材的特点,分为课前拓展、课中拓展、课外拓展。
课前拓展——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前,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收集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生活情况的相关信息。课堂上感悟“老人爱海鸥”这部分的学习中,学生一下子便联系到课前所得的知识储备:老人当时工资只有308元,他自己只花100元,其余的钱都用来买食物给海鸥吃,自己连5角钱的车费都舍不得花,每天走3个小时来翠湖给海鸥喂食等信息。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大大地有助于学生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于是学生们的感悟深刻了,老人爱海鸥的形象也早已刻画在学生们的心中,老人爱海鸥的情怀更是深深地感动着学生们。
课中拓展——《小镇的早晨》一文,文词朴素,格调清新。文中“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三个总起句后分别引出三个自然段,对学生写作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教学该文,可在充分赏析文本后,设计一些仿写的句子,当堂进行拓展训练,让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拓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课外拓展——学习了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我安排了课外知识的拓展,策划了“名著之旅周”的主题,学生们广泛搜集名著,集中两周时间给他们课外阅读,每周组织学生交流读名著的体会,学生收获颇丰,证明了这种形式拓展的实效性。
三、 有效拓展的内容应反馈
课堂有效拓展要注意内容的反馈,如果只拓展了内容而没有反馈,就失去了拓展的意义。生活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个性、自主、智慧、潜能又能得以充分发展。教学中,我们或设计导游词,或写颁奖词,或写信,或写春联,或拟短信,或做小报……通过拓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习作的主题为写一封信,许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落在信的格式、信封、内容的如何书写上,然后完成一篇课堂书面习作。教学拓展是课余时间利用学到的写信方法给亲戚朋友写一封信。试想,课堂上已经写了一封信,课后很少同学再会买来信封写信,更不要说邮寄出去,这样的拓展是低效的。如果从重反馈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就让学生准备好真正的信封、信纸、邮票,“真枪实弹”地写一回信,拓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让学生真正体验写信的快乐,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教学这一单元习作时,我按照这样的设计做了,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特别是当他们收到亲戚朋友的回信时,真是高兴极了。有的学生因为邮票贴少或地址写错造成邮件退回的,也让他们自嘲了一回,但这样的经历会让他们以后学会如何写信。教学中我们以收到回信为完成习作的任务,将反馈真正地进行到底,有效地实现了课堂的拓展,激发了学生语文实践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于漪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由于教师个人素质的差异,对新课标的解读不同,课堂有效拓展常出现语文味不足、甚至“变味”的现象,教师一定要遵循目标、立足文本、把握形式、拓展适度,让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有语文的味道与气息,莫被无度的拓展晃了眼;同时我们也要好好利用拓展和延伸这根“魔棒”,采取相应的策略,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