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学生练笔中读到这样的句子:
同行的小A不禁抱怨起来:“要是骑车就好了。我多么希望身边是一辆自行车或是一辆轿车最好是配司机的,可以送我们回家……”小A展开了长篇大论的幻想,我在一旁满头黑线地望着他。
“满头黑线”?是不是满头雾水?但从上下文看文中的“我”该没有什么不解、疑惑的地方。前文写的是一个寒冷的傍晚,正是出租车交接班时间,打不到车的“我”和小A无奈开始步行,因为道路漫长,渴望有辆车,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疑惑呀。而且从前文看也没有写到小A是个爱幻想的人,突然的性格大变让“我”疑惑,真有点让我满头雾水了!
拿给其他学生看,不料同学们都觉得没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地给我解释:“满头黑线”在这里是“郁闷”的意思,“我和小A有一样的想法,但现实让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为什么用“满头黑线”来表示,是因为动画里主人公在碰到这样情形时,便会有一组平行的黑色直线出现在他的脸上并遮住了半边脸。其实“满头黑线”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达的意思有差别,也可以表示极为难堪和尴尬,还可以表示某种情况下的紧张和恐惧,动画中黑线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有在脸上的,有在头上的,还有在头部周边,甚至身体周围的(如下图所示)……
我不禁恍然,原来这不仅是文字语言,也是图画语言、形象语言呀!
其实,类似的图画语言,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著名的“囧”字(如下图)不就是用一张难看的脸表达 “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再如,“汗”,常配以一滴汗落下(如下图),在文中表示了一种情景,就是使人冒汗的意思,比如说惭愧、羞愧、内疚或者尴尬的时候都会冒汗,很多论坛上都只用“汗”来表示,其实和 “汗颜”的理解很相似。再如,“飘”“闪”这些词在动漫作品中都有特别的符号和画面来描述。
为什么在孩子们的语言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的图画语言呢?
首先应与整个社会读图习惯的养成有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越来越难有闲暇静下心来阅读大量的有一定深度的文字,随之而来的便是本世纪初人们所说的“读图时代”到来,一些报刊杂志为了让新闻简洁轻松起来,为读者减轻海量信息带来的心理压力,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也纷纷增加了图片的比例和分量。作家冯骥才曾在《读图时代》一文中写道,“读图画比读文字快捷,直观,感受直接,还带有视觉上的审美愉悦。这些也都是大众文化的需要。故而,大众文化的盛世,必然读图畅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的表达也愈来愈受到图片的影响,这在网络聊天中最为鲜明,很多时候一个个表情就代替了文字,复杂的心理即刻形象呈现,何乐而不为呢?
同时也与孩子成长中受到动漫的影响有关。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曾在《信息化社会》中提出“电视人”的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在影像和音响的刺激环境中长大,注重感觉,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字时代的知识分子执著于思维世界的探求,图像文明中的年轻一代则沉迷于感官刺激。而现在我们面对的这批95后初中生,他们就是在电视动画片中成长的,从国产动画《葫芦娃》《哪吒传奇》的启蒙,到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衷,再到对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死亡笔记》的研究等等,动漫对他们认识社会、思考问题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打开孩子们的聊天记录、走进他们的贴吧论坛,少见大段的文字表达,多见的是单个词语表达意思。图片辅助表达利用率极高,插一个表情、再来个超级表情、再有来个截图,还有动态的片段……其实精于上网的成年人也多少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图画语言的出现,尤其是出现在学生作文中,我们语文老师该怎样应对呢?
一、 接受。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交流方式,很多时候是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巨大差异可知。现代社会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生活内容的纷繁复杂是让所有经历者都感觉眼花缭乱的,如此丰富鲜活的生活怎么可能不影响人类的交流?很多新鲜的表达也迅速地为人们接受,“楼盘”“蓝牙”“宅女”这些人们已常用的词换在十年前,你能明白吗?接受新词是语文教师与时俱进的表现,完全没有必要把一些新词、新表达看作是洪水猛兽,它们不仅不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反而能丰富和活跃我们的语言。经过时间的洗礼,必定会有一些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图画语言从网上走到网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更多的人接受,因为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语言发展历程了。一个 “囧”字不是已被公认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吗?这个“囧”字不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影片名称《人在囧途》中吗?其实看看真是得了老祖宗造字的真传,很典型的象形文字嘛!
二、 学习。据专家们分析: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的40年工作生活之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5—22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必须把九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八十年制”的终身学习,才能在这迅变的时代中生存、发展、成功。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师面对社会这个巨大的信息源,要学习的东西应该说是最为丰富的。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经验丰富的同时所占有的知识也在随之老化,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却始终是最年轻的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一群,要能够给予他们指导,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这和《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应该是一致的。我们语文教师为什么不可以去感受动画、动漫作品的魅力呢?你会发现图片对文字的诠释作用可以帮助读者加深文字理解和形象记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三、 辨析。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像一块海绵,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消化所学习的知识,但是他们不能很好地分析什么该吸收,什么该排斥,也就是说他们筛选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这是需要老师指导加以辨析的。这些图画词汇中不乏表现生动、饶有趣味的,例如前面说到的“汗”,一个字就可以把当时的难堪表现出来,对表现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很有帮助,由它衍生出的暴汗、大汗、狂汗、瀑布汗等虽夸张但不失幽默。再如,表示离开的“闪”“飘”,表示赞成的“顶”、与之相对的“沉”,表示对某人或某现实很惊异的“倒”,表示对某帖某人或某现象感到浑身发冷的“寒”,再有“雷”“宅”“抓狂”“灌水”,这些词都是表达形象、画面感很强、也易于为大多数人理解的。但有些过度依赖动漫作品的背景产生的词语则比较难理解:例如一个“萌”字,在学生评论动画作品中的人物乃至生活中的人物时常常用到:当名词用,是在说“萌”这种概念;当动词用,如“我萌小樱”,就是说“小樱这角色令我萌起来”;当形容词用,如“麻幌很萌”,也同样是说“麻幌这角色令我萌起来”。 一般意思可能是人物“可爱”,想来“萌的”一定是美少女,一般而言都是日式的大眼风格(如上图)。不过理解起来确实有点混乱。我们可以从成年人的眼光,从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的角度帮助孩子辨析使用。
四、 规范。首先要规范对这些词的理解,很多的学生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还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或者不同人对该词的理解还各有偏差,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以明确最合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去粗取精,剔除糟粕,保存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词语。其次要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正是大部分学生所创造和使用的语言,学生在网络的语境下完全可以使用网络语言,而且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使用网络语言也是很得体的,但是在写作中还是要慎用。那些调动我们的生活体验和文化习惯可以理解的词语,有时对于凸显主题,彰显典型人物的个性,打造生动机巧的文风,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可以尝试使用,但那些备受争议的令人费解的“黑线”还是不要出现在作文中为妙,它只会以文害意,得不偿失。
基于以上对图画语言的现状和语言规范的原则与精神的把握,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源自动漫的图画语言有所宽容,有所分析,该接纳的接纳,该淘汰的淘汰,从而引导学生创造并使用积极健康、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语言。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