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594

[ 王冬林 文选 ]   

巧设辩题,诱其深入

◇ 王冬林

  《说勤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内容深入浅出,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理解的难点。那么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透彻地理解教材呢?
  我反复地朗读课文,仔细研究资料,有了这样的思路:
  既然这篇课文的文体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那就以文体为切入点,巧设疑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由发现展开辩论,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和掌握本文的文体及特点。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和孩子们一起愉快地学完了这一课。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熟读课文,用自己习惯的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找题眼。
  1. 揭题,板书。学生齐读。
  2. 指名说说题眼,明确课文中心。
  二、 设疑,辩文体。
  1.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司马光,童第周。
  ……
  师:有人说,这篇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为《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大家以为如何?
  2. 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师:别急着回答,给你三分钟,默读课文,找出理由再谈自己的意见。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我认为可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讲的就是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
  生:我认为不行。课文不是给我们讲故事,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就这样,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而我几乎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倾听,偶尔提出一两个问题促使孩子们的探讨更深入一些。
  在这次争辩中,孩子们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课文的文体,二是课文的观点,三是课文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3. 概括课文,复述巩固。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并不是在给我们讲故事,而是通过两个很有说服力的典型的事例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样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生:课文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作者通过天资聪颖的司马光勤奋学习,编写了著名的《资治通鉴》,通过基础较差的童第周勤奋研究,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这两个事例,证明了“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对于孩子来说,总是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孩子产生疲劳感。所以,辩题的设计独特而新颖,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探究文本的兴趣,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相信,孩子们对于通过自己主动探究、激烈争论得来的收获一定牢记在心,难以忘怀。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学习,并充分感受到:学语文,很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巧设辩题,诱其深入
目录